《九辯》簡介|介紹|概況
楚辭篇名。戰國宋玉作。漢王逸《楚辭章句》說:“《九辯》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辯者,變也,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也。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機衡;地有九州,以成萬邦;人有九竅,以通精明。屈原懷忠貞之性,而被讒邪,傷君闇蔽,國將危亡,乃援天地之數,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頌,以諷諫懷王。明己所言,與天地合度,可履而行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清王夫之《楚辭通釋》說:“按九者,樂章之數,凡樂之數,至九而盈……宋玉感時物以閔忠貞,亦仍其制。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蓋楚聲也。后世賦體之興,皆祖于此。玉雖俯仰昏廷,而深達其師之志,悲愍一于君國,非徒以阨窮為怨尤。故嗣三閭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今人游國恩《楚辭概論》說,宋玉“至楚幽王時,年逾六十;因秋感觸,追憶往事,作《九辯》以寄意。”今人聶石樵《楚辭新注》說:“宋玉和屈原并非師生關系,絕無哀悼他的老師之意。《九辯》中的閔惜之情,都是宋玉自閔,是宋玉借古樂為題以抒寫自己的感慨和愁思,和屈原的《離騷》相似,是自敘傳性的長篇抒情詩。”此篇作者借古樂曲名為詩題,抒發自己受壓抑而不得施展其政治才華的悲傷,揭露了楚國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將自然界的季節、楚國的政治氣候、個人的身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秋天蕭瑟冷落之景貫穿全詩,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句式長短相間,參差錯落,讀來音調鏗鏘,悅耳動聽,韻味濃郁,誠如魯迅先生所評:借古題“創為新制,”“凄怨之音,實為獨絕。”(《漢文學史綱要》)
上一篇:《九章》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乞食》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