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柔》簡介|介紹|概況
《詩經·大雅》篇名。《毛詩序》說:“《桑柔》,芮伯刺厲王也。”《左傳·文公元年》引周芮良夫之詩:“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即本詩第十三章。宋朱熹《詩集傳》:“舊說此為芮伯刺厲王而作。《春秋傳》亦曰,芮良夫之詩。則其說是也。”近人吳闿生《詩義會通》說:“今考詩明言‘天降喪亂,滅我立王’,必非無故而為此危悚之詞,其為厲王流彘后作甚明。其時天下已亂,芮伯蓋憂亂亡之至,而追源禍本,作為此詩。”今人陳子展《雅頌選譯》:“我們不妨推定《桑柔》一詩作于厲王三十年,即公元前849年,或其后不久,至遲也在厲王奔彘以前。”這首詩是周厲王的臣子芮良夫所作。詩中對厲王時政治的黑暗,統治者的貪婪,人民所受的痛苦,都有較深刻的反映。全詩16章,112句,450字,是《詩經》中的鴻篇巨制。詩中運用比喻很多。用桑樹的盛凋變化比喻周王朝的興衰歷史;用逆風行走比喻暴政下人民的痛苦;把危害農作物的蟊賊比做勒索農民的惡吏,等等。把理想的惠君、圣人與現實中的昏君、愚臣一一對等列舉出來,進行鮮明的對比,也是本詩寫作特點之一。通篇將濃郁的抒情傾注于敘事、說理之中,扣人心弦。
上一篇:《桃夭》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桓》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