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兒女英雄》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二卷十二回。楚傖著。清宣統元年(1909)五月改良小說社初版。列說部叢書。附人物圖四幀,回目圖十二幀,故全稱“繪圖新兒女英雄”。
《新兒女英雄》敘述的是閨中淑媛甄洛神,因父為其擇婿而初登旅程,歷經蹉跎曲折,演成一段自兒女之情始,以英雄之舉終的奇麗悲壯的故事。 日影西下,桑麻掩映,忽接父親楚玉遠方來信,洛神喜憂參半,憑欄出神。那楚玉本乃舊時科舉班頭,如今卻在漢陽開創新業。存擇婿之想,由來已久,惟猶疑在穩當誠懇與英俊特拔之間。鸚鵡洲識得個慷慨陳詞的冒無疆,便難掩在在入目,聲聲入耳的喜悅。一函馳歸,速請來會,而久無蹤影,不禁疑惑萬分。原來洛神母女同行,途經海上,巧遇表嬸崔玉衡,游園觀景,言辭相得,因作留學之想。以最纖細最濃郁的慧性柔情勸母先行,那一腔依依別緒終化作離人之淚。卻說無疆是個舉止大略,根性不定之人,邂逅美女羅蝶云,興會快意間,竟棄絕昔恩,雙雙攜歸滬地。然俟親領洛神風采, 又生見異思遷,得隴望蜀之念。遂書信頻頻,欲重修舊約。洛神憂思抑郁,以檐下簾前的客地之境,無可宣泄傾瀉,即使回腸萬轉,也只能偷彈珠淚。又為同學流布,則鬼蜮含沙,偏鐘善類,相鼠無禮,反嚙佳人,清靜嫻雅頓陷風雨飄搖之中。終得以一“罷”字了悟而無所眷戀牽掛,于是,柳暗花明天塹變成通途,“芙蓉三弄”演為“易水之操”,猶有壯士一去,風蕭水寒之慨。花開花落,此恨綿綿,舉目西湖之側,秋瑾靈前,有一位綺年玉貌的真娘,只影天涯,也是蓬梗無常,萍蹤浪跡, 皆有憐惜情懷。中星寒月,冷寂清凄,以無畏勇氣,為所欲為,一葉扁舟,護柩而行。險入匪人之手,幸得義士挽救。白墻紅樓,杜薜支展筵接風,壓驚洗塵。惺惺惜惺惺,英雄慕英雄,卻畢竟拈花微笑,默然以對。熱風冷雨,啁霜含露,終歸于結廬墓側,永伴秋魂。薜支讀碑獲頓悟,真娘實為甄娘;報章載詩傳消息,玉衡喜出望外。薜支來訪,證得前因后果,無疆聞知,惟有嗟嘆自遣。
《新兒女英雄》承襲舊話題,演說新故事的意向是極其明顯的。由于前者,便導致了總評夾批,字里行間,時時處處有一俠骨柔腸的十三妹在;因為后者,則造就了作品內涵,人物設置,方方面面有了不同舊日的時代風貌。寫洛神思想性格的變遷演進,由兒女之情的抑郁走向英雄之道的坦蕩,心之所向,神之所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永伴秋魂的方式,企盼著一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肝膽相照,魂魄相交的境界。這是作品的故事內核與主導線索。然始終有一先在的理想人物隱約貫穿于過程之中,這便是杜薜友。既有英雄之氣壯, 以忠肝義膽,排難解紛,抑強扶弱, 生死置之度外;亦存兒女之情深,用真心誠意,案頭膝下,念慈慰萱,毫無半點鋒芒。尤能一卷《兒女英雄傳》不釋于手,則楷模典范的完備人格已盡在其中。這一種富有建設性的理想未能越出既有的藩籬與桎梏,倒是在一些含有否定性的人事之上,常常會有一針見血、切中肯綮的見地閃現。無疆的舉止大略,根性不定,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總歸于言行不一,表里難符。以才思畢露,可用痛語恨語,定政府鐵鑄罪案,為國民對癥發藥;待利害當頭,則善惡相爭,性欲對峙,畢竟正不克邪,誤入歧途。而涉筆妝束與學堂的批評,更以比喻影射,力求矢中其的。女學生梳辮發,本求輕便簡捷,精神利落,而一般趨時女子,群起尤之,乃徒有其表,卻難備其里,于是,遍地皆學生便是遍地無學生。好比官場之中,無人不佩忠孝帶,無事不以國家計,然求其實,不說忠孝兩全,而能不至太傷民瘼的,亦千百難一。辦學堂原為開啟民智的好事,然一哄而起,圖其表面風光而略其內容充實,舍本求末的得失利害不可以尋丈計量。好比獻花植物,花開花落,循著秩序,總有定規,若要一夜催花齊放,那末明日黃花必然在焉。惟有在這對應比照處,方可見出些不乏新意的譏刺諷諭的功效。
如果說《新兒女英雄》在內涵開掘上因舊話題的承襲而未能有更多的創意,那末在藝術營求上卻為新故事的演說而展示出一種比較自如的風度。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夢境的引導。以幻映真,以虛寓實,藉夢境而為楔子,隱括全書事實在仿佛依稀之間, 自《紅樓夢》以來屢經運用。于是,便有了或繡簾珠掛,或車馳馬走,或孤墳三尺,或云水濛濛,或墓草青青的種種圖景,而秋風蕭瑟,秋雨凄迷,總教愁緒歸于秋魂前的暗諭,直指故事的終局。二是結構的設置。上半部寫洛神楚玉兩地事,左右開弓,輪番交替,往往在那關鍵處設一機關,擺一門戶,以疑問轉入對方空間,若飛鴻忽來之緣由,若洛神不見之迷惑,層層相遞,環環相扣,經由無疆作結而殊途同歸。下半部驀見真娘,來龍去脈,茫無所知,直至以碑映事,方才恍然大悟。尤為注目的是集俠義與至情于一身的杜薜支的出現,初似議論風生,神情豪爽,繼則亢聲高吟,竊聽密語,終才挽狂瀾于既倒,和盤托出,畢現全身。真可謂神龍一顯,鱗爪即藏,平日看不見,偶爾露崢嶸:亦可謂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雞驚人。有伏筆鋪墊在先,則并不唐突兀然。三是形象的點染。片言只語,點到為止,而能活畫出情態心象。洛神讀信,是“紅暈上腮,綺魂搖飏”,“細看默念,心中亂跳,思來想去,憂喜參差”;而慧兒讀信,則“一手指著行頭,亸肩低首,一字一字識下。”一是情懷方啟的淑媛,一是文墨初通的慧婢,栩栩若生,呼之欲出。四是主觀的投射。人的色彩的賦予,使事物變得富有意味與情韻。楚玉眼中的無疆,是才貌絕世,慷慨悲壯的完人。洛神母女的泣別,在那黃歇浦的燈火閃爍中,水波蕩漾里,會有一種非常的情感偕光影齊生。飛短流長,憂讒畏譏,一旦了悟通達,則碧云天,花陰地,掃卻愁容見歡顏。這一切皆在于心演乎中,物應于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上一篇:《新上海》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黨發財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