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虹忍辱報仇》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見《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
故事源出《九朝野記》。蔡武在赴任途中,被陳小四等一伙強盜殺盡全家。女兒瑞虹遭到污辱,被用繩勒死后拋在船中。恰巧商人卞福經過,救出后納為妾。回家卻遭大老婆暗算,偷賣給掠販,又轉賣于妓家。瑞虹不肯接客,鴇兒又把他賣給紹興人胡悅。瑞虹盼望他能報仇雪恥,但胡悅只是虛情假義,表面應酬。一日,帶她上京買官,被人拐去銀兩,設美人局敲詐溫州府秀才朱源。成親之夜,瑞虹見他殷勤相慰,忠厚善良,故揭穿胡悅詭計,決意真心嫁他。兩人相敬相愛。朱源考中進士,任武昌知縣,在臨清張家灣雇船赴任時,偶然發現陳小四,順藤摸瓜,將他們一網打盡。瑞虹報了家仇后,沐浴更衣,留下遺書,用剪刀刺喉而死。
小說在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三、四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以女主人公蔡瑞虹更為豐滿、動人。在刻劃人物形象時,小說運用了白描、對話、襯托、對比等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尤其是精微細膩的心理描寫,更為出色。如陳小四的殺害蔡瑞虹以及蔡瑞虹和朱源的成親,都是人物命運的重大轉折關頭,也是小說情節發展的關鍵。在這兩個節骨眼上,作者都賦予人物以大段的心理描寫,剖析其復雜而微妙的內心活動。而且,作者用的是工筆,精雕細刻,層次分明,使小說富于藝術感染力。小說也注意細節的真實。例如,蔡瑞虹之所以能忍辱報仇,除了其“智識才能”外,美艷的容貌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作者一開頭介紹,就說她有“十二分顏色”,一直到情節發展的每個環鏈,對此都有交代照應,不僅使小說結構細針密縫,謹嚴慎密,而且貼近于生活的真實。
結尾寫蔡瑞虹自殺,遺書述其原因為“失節”所愧,認為“女而不節,與禽何異?”有損于小說的進步意義,實是敗筆,反映出作者思想上的局限。但白璧微瑕,本篇仍不失為擬話本中較為優秀的篇章之一。
上一篇:《蓉塘紀聞》簡介|鑒賞
下一篇:《蚓庵瑣語》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