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周之琦
輿中雜書所見(四首其四)
好事近·引手摘星辰
引手摘星辰,云氣撲衣如濕。前望翠屏無路,忽天門中辟。等閑雞犬下方聽,人住半山側。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煙斜出。
前一首寫固關景物,多從虛處生發,而此詞偏于實敘,用移步換形之筆,寫登上南天門的觀感。詞原注云:“南天門尤陡峻,人多鑿窯而居。”全詞就在這“陡峻”二字上落墨。
形容山之高峻,前有李白的名句:“捫參歷井仰脅息,以乎撫膺坐長嘆。”(《蜀道難》)此詞起句“引手摘星辰”,就其夸張筆法而言,顯然脫胎于李詩。但李白重在寫“畏途巉巖”之不可攀,渲染了人對自然的恐懼心理,此句情致則異,一“引”一“摘”兩個動作,表現的是身臨奇境的驚喜感,其中還頗有點欣然自得的意味呢!但既屬夸張想象之筆,句意畢竟偏虛,故次句必以實寫濟之:“云氣撲衣如濕。”用人行山中時的真切感受,來突出山的高峻。唐人有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張旭《山中留客》)“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境界差近,而此句寫“云氣撲衣”,便富動感,再加“如濕”二字,更有觸感。以上兩句雖寫得語工意足,其實都不過是陪襯之筆。接著再作襯墊——“前望翠屏無路”,見得山路百折千回,盤曲異常;經這一句延巖、頓挫,突如其來地推出全篇景物中心——“忽天門中辟”。在那云氣晻靄之上,忽見天門矗立眼前,猶如橫亙天半,其奇峻何如?名曰“天門”,真不虛也!
下片觀察景物的視點,由仰視轉為俯瞰,由“天上”下觀“人間”。于是,新異的情境出現了:尋常的雞鳴狗吠聲,竟從“下方”傳上天來,循聲望去,發現了“人住半山側”的奇特景象。因山民鑿窯而居,人行山上,窯洞的檐宇都在腳下,故曰“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煙斜出”一句,最為傳神,依依墟里之煙,俱從窯洞中斜著飄出,這種平地罕見的生活情景,攝入詞中,倒也別有一種情趣。
此詞并不以賞心悅目的情景取勝,但寫出身歷其境的新奇感受,同樣有動人的效果。這端有賴于作者選擇最佳視角、捕捉特征性景物和準確傳達自我心理感受的功力。
上一篇:(清)鄧廷楨《好事近·云母小窗虛》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周之琦《好事近·詩句夕陽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