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正蒙注》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張子正蒙注》作為王夫之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從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以及辯證法思想等方面揭示了王夫之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在王夫之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王夫之哲學思想在此書中得到集中體現,此書可謂王夫之最重要的著作。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不同于早期的《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也不同于同時期的《周易內傳》《思問錄》內外篇。如果說《尚書引義》是一部闡述其認識理論的哲學專著,《讀四書大全說》是一部開始通過對宋明理學的研究來構建其哲學體系的著作,那么《張子正蒙注》則是一部鮮明表達其哲學歸屬、體現其哲學體系的著作,因為在此書中,王夫之表達了復歸張載正學以及反對佛、道及宋明理學唯心主義的哲學立場,從本體論等方面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周易內傳》只是側重于補充和發展其辯證法思想,《思問錄》內外篇只是與《張子正蒙注》相發明,在理論體系上沒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張子正蒙注》作為一部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所提供的哲學思想,在王夫之史學思想的構建等方面無疑提供了方法論。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王夫之史學巨著《讀通鑒論》《宋論》都是此書方法論的運用。
《張子正蒙注》作為王夫之對《正蒙》所做的注,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張載作為宋明理學中氣學一系的典型代表,其思想的構建主要是針對漢唐以來儒學的衰敗以及佛道的挑戰而進行的,《正蒙》所要解決的問題之所以集中在儒學本體論的建構上,就是與此息息相關;同時此時是理學的形成時期,《正蒙》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瑕疵。在進入明末清初時,此時的學術宗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清人入關,明朝大廈傾覆之后,學人開始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也帶來學術思潮為之一變,實學興起。王夫之深受此學風影響,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氣學以研究現實世界為目的,這就使他選擇了為《正蒙》作注。《張子正蒙注》在學術史上的意義,除了表現為對氣學思想的發展和改造外,還表現在對宋明理學進行了哲學上的總結,對理學討論的理氣、理欲、道器等問題進行了批判性總結。
《張子正蒙注》對后來學術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王夫之逝世后,其著作大部分保留下來。從18世紀初開始,一直到20世紀初,在這200年中,各種思潮、各種流派都想方設法從王夫之思想中吸收養料,這既涉及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也涉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史學思想、經濟思想等各個方面。就哲學思想方面來說,后人對他的《張子正蒙注》是十分關注的。比如康熙十五年(1711),時任湖廣學政的李周望為《張子正蒙注》作序,“嘆其于橫渠之學,異世而同源也”,又說“既著書不出,固不等于許魯齋、薛河東輩,列理學名臣位;又未膺征召,同于吳康齋、陳白沙諸先輩,望顯一時”。這篇序文把握住了王夫之的學術淵源,隱含了對“理學名臣”們的批判鋒芒,無疑受到王夫之的影響。又如,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就深受王夫之哲學思想的影響,他把王夫之關于道器關系的論述作為其改革主張的哲學基礎,把“不生不滅”說作為其為戊戌維新慷慨捐軀的強大心原動力,而這些思想很多都來自《張子正蒙注》。
上一篇:《張子正蒙注》的主要思想內容
下一篇:《文史通義》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