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概述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
孫武,字長卿(生卒年月不詳,約與孔子同時,前551~前479),齊國貴族的后裔,曾潛心研究兵家之學,公元前532年(齊景公十六年)齊國發生“四姓之亂”,孫武出奔吳國,“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闔廬亦稱闔閭。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的《吳問篇》殘簡,記載了孫武和吳王關于晉國六卿“孰先亡,孰固成”的答問,孫武認為畝大、稅輕者可以“固成”,得到吳王的贊許,可見,孫武不僅擅長軍事,而且也是具有改革圖強意識的政治家。
孫武受到吳王闔閭重用,同伍員(伍子胥)等大臣輔助吳王治國練兵。經過數年準備,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孫武建議與蔡、唐兩國聯盟。他輔佐吳王率大軍進攻楚國,柏舉之役,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因此《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后來,由于吳國內部紛爭不斷,孫武閉門不出,對歷史上和他自己經歷的戰爭經驗進行總結和理論提升,授徒講學,經過許多門徒、學生和前來請教者的口傳筆錄,代代相傳,從春秋末到戰國初,逐漸形成一部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
班固《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的《孫子兵法》有兩種,一為《吳孫子兵法》,另一為《齊孫子(兵法)》。這里,《吳孫子兵法》是孫武的兵法,即人們習稱的《孫子兵法》;而《齊孫子(兵法)》是孫武的后代孫臏所寫的兵法。對于這兩部兵法之間的關系,過去引起學者間的爭論,有人認為二者其實就是一部書,有人主張是不同的兩部書。直到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人們發現其中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種書,二者并不相同。竹簡本《孫子兵法》13篇已單獨成書,另附佚書5篇;《孫臏兵法》16篇,即久已失傳的孫臏所著《齊孫子(兵法)》。
“兵法”就是《孫子兵法》中頻繁出現的“用兵之法”(見《作戰》《謀攻》《軍爭》《九變》《九地》等篇)的簡稱,主要講治兵、用兵等軍旅之事。我國春秋時代的貴族已有講兵法的書,叫作《軍志》《令典》,提出了“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允當則歸”“知難而退”(《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簡要的作戰原則。到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兼并戰爭規模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產生了專門指揮作戰的將帥和研習用兵之法的軍事理論家,孫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今本《孫子兵法》共有13篇,約6000字。從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4個部分。《計》《作戰》《謀攻》3篇組成第一部分,主要講戰略。以計謀為先,重視出兵之前的“廟算”,把戰爭作為一個綜合事件,從道、天、地、將、法等方面進行通盤考慮,繼而講野戰和攻城,使人對戰爭有總體上的了解。第二部分包括《形》《勢》《虛實》3篇,主要講戰術,如何因時、因地、因敵采取相應的措施,兵力的投入什么地方多、什么地方少,即所謂用兵之妙。第三部分包括《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5篇,講實戰,如何在戰場上靈活、機動、迅速、多變地打擊敵人,所謂“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離(分離)合(匯合)背(后退)鄉(向前),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漢書·藝文志·兵書略》)。第四部分由《火攻》《用間》兩篇組成,講火攻和間諜的具體使用方法,是對實際戰爭經驗的總結。
《孫子兵法》在現當代影響較大的注本有郭化若將軍《孫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研究著作可參考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華書局1999年版)和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版)等。
上一篇:《墨子》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下一篇:《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