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信好學
【題解】
本則選自《論語·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1),守死善道(2)。危邦不入(3),亂邦不居(4)。天下有道則見(5),無道則隱(6)。邦有道(7),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注釋】
(1)篤信:堅定信念。(2)守死善道:守護善道,為善道可死。(3)危邦:有動亂征兆的國家。(4)亂邦:發生臣弒君,子弒父等亂象的國家。(5)見:通“現”,出現。這里指出來做官。(6)隱:隱退。儒家講“隱”,有韜光養晦之意。(7)邦有道:與“邦無道”相對。兩者指國家局勢的好與壞。
【導讀】
本則首先提出力學守道。孔子所說之“善道”,就是修身治國之正道。與“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樣,都表明了捍衛正道的決心。
孔子告誡人們,危亂之邦,不入不居,進退以是否有“道”為選擇原則,既保護了自己,不做無謂的犧牲,又持守了純潔,延續了正道。
世治時,賢才俊彥紛顯英雄本色,而你人格卑劣,無所作為,為一恥;世亂時,賢者潔身離去,而你集功名利祿于一身,亦為一恥。君子兩恥,就在于不能實行善道。
有德者必有言
【題解】
本則選自《論語·憲問》。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釋】
(1)言:善言;著作。
【導讀】
這里論述了德與言、仁與勇的關系,即內心(德、仁)與外現(言、勇)的關系。
有德之人,必英華發外,善言留世,如孔孟韓柳,立德又立言。而巧言令色,下筆千言之人,未必有其德行,如能寫一手美文的汪精衛,喪志辱節,終究遺臭萬年。
仁愛之人,必有大勇,能見義勇為,甚而殺身成仁。而以暴力為榮,為非作歹,能稱之為勇嗎?孔子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力量,是大愛與大勇的真正動力。
上一篇:《論語·述而》志于道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道者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