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是創辦于戰后的法國電影雜志。這個詞專指原該雜志的編輯和評論家改當導演后在電影界形成的流派,這些人基本上屬于新浪潮運動,他們當中包括: 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洛爾,埃立克·羅默爾,雅克·里維特,等等。他們的成長經歷大致相同:戰時他們已經成年,要上大學或工作。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他們都頻繁出入法國電影資料館,這是他們學習電影的場所。一般來說,他們在此都看過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幾千部影片。逐漸,他們開始寫一些有關以前的電影或當時新作的評論,并發表出來。他們慢慢地集中在巴贊的《電影手冊》周圍,《手冊》成了他們的論壇。這一階段他們的工作是評論即將上映的影片,寫電影節評述、綜觀法國影壇,等等。這使得他們有機會對當時的影界大發議論,他們對優質電影、好萊塢電影、年輕人的短片創作等一系列問題的觀點主要都是在這個時候發表的,同時,他們自己進行了一些電影實踐活動,主要是自籌資金拍短片,他們一般都在50年代中期任《手冊》編輯或記者之時有過短片創作,有一些人甚至有過幾部。當時與他們共同前進的另一幫年輕人與他們迥異,就是后來構成左岸派主體的巴黎高等電影學院畢業生,這些人也在拍短片。電影愛好者們普遍對后面這批人寄有厚望,因為他們技術更嫻熟,而且似乎更有可能統治以后的電影,這樣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事實上,手冊派的人已找到了足夠的投資拍出了有影響的影片,并成為新浪潮的主動力。有人說他們的電影是資產階級的,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資金來源深刻說明了這些某種程度上的反叛者與資產階級的同一,夏布洛爾用的是家庭財產、特呂弗娶了法國最有錢的制片人的女兒,這樣,他們的頭一部作品才得以問世,就風格而言,這些人是極不相同的,夏布洛爾、特呂弗等人拍攝有情節、較傳統的影片,電影技術上也比較規矩。而另一些人如戈達爾,就徹底地革新了電影語言。手冊派中有他們這些自始至終光輝奪目的人物,但也有的新人只拍了一部影片就銷聲匿跡了,有的之后長年得不到拍片。在同一代人中,有的直到后來才耀眼起來。他們同樣大相徑庭,其中的個別人,如雅克·里維特,似乎更象是左岸派的導演而不是《電影手冊》派的。盡管如此,我們仍能看到他們的若干共同性: 他們崇尚電影的電影,不希望有其它藝術來干擾他們的影片;他們持“作者電影”的主張,并且——起碼在口頭上——主張藝術的自由創新; 他們不太熟悉技術問題,因而在他們的影片中較難看到嫻熟的技巧,但是有時這也正為他們一反電影語言常規創造了條件; 政治傾向一般偏左乃至極左。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手冊》派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符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