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米約
法國作曲家。“六人團”成員之一。幼時學習鋼琴與小提琴。190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于維多爾和熱達爾熱。1917年赴巴西任法國駐巴西大使秘書,期間接觸了大量南美民間音樂。1918年返法時途經美國,對爵士樂產生濃厚興趣。20年代在歐洲和美國進行廣泛的巡回演出,指揮自己的作品。1922年赴美,在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大學講學。1947年任巴黎音樂學院教授。作品數量眾多,體裁廣泛。至1963年70歲時,已寫有16部歌劇,15部芭蕾舞劇,12部交響樂,32部話劇和20部電影的配樂,29首合唱,30首管弦樂,35部各種樂器的協奏曲,10首管弦樂伴奏的大型聲樂作品,18首弦樂四重奏,大量鋼琴和各種樂器的奏鳴曲,一組猶太教堂使用的禮拜樂曲,約200首鋼琴伴奏的歌曲以及若干首二重唱和四重唱等。1974年逝世時,共完成426首作品。其音樂創作從不恪守某種流派和風格,而是廣攬博收,在作曲中自由應用各種手法。既有巴西民歌和美國布魯斯及拉格泰姆中的旋律與節奏,也有傳統的調性結構和各種不協和音響。多調性與其音樂風格緊密相關。對各種調性的同時結合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有著系統研究,并使這一手法成為其音樂的重要技術特征。其一生創作自始至終偏好使用由多調性結構產生的各種不協和音響,對此作者曾說:“多調性音響使我的耳朵感到滿足; 一個多調性和弦當它柔和時,要比普通和弦更精妙甜美,當它有力時又比普通和弦更強烈。”其作品多采用傳統曲式,結構清晰并富有邏輯。音樂富有抒情性,單純質樸與刻意修飾相互交融。在音樂中注重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而不僅是個人的表白。作品大多是受人委托而作。主要作品有: 第一、第四、第八交響樂,管弦樂《回憶巴西》、《法蘭西組曲》、《普羅旺斯組曲》、《肯塔基亞納》,歌劇《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大衛》、《波利伐》,舞劇《世界的創造》、《蘭色列車》、《屋頂公牛》,戲劇配樂《獻祭品的人們》、《海神》、《三位復仇女神》、《向瑪麗宣告》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伯特維斯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亨德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