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典籍論·總集·篋中集
元結作 《篋中集》,或問曰: 公所集之詩,何以訂之? 對曰: 風雅不行,幾及千歲,溺于時者,世無人哉。嗚呼! 有名位不顯,年壽不將,獨無知音,不見稱顯',死而已矣。誰云無之,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不知喪于雅正。然哉彼則指詠時物,會諧絲竹,與歌兒舞女,生污惑之聲于私室可矣。若令方直之士,大雅君子,聽而誦之,則未見其可矣。吳興沈千運,獨挺于流俗之中,強攘于已溺之后,窮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為文,皆與時異,故朋友后生,稍見師效,能侶類者,有五六人。嗚呼!,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皆以仁讓而至喪亡。異于是者,顯榮當世,誰為辨士,吾欲問之,天下兵興,于今六歲,人皆務武,斯為誰嗣。已長逝者,遺文散失;方阻絕者,不見盡作,篋中所有,總編次之,命曰《篋中集》。且欲傳之親故,冀其不忘于今。凡七人詩,二十四首。(元結 《篋中集序》)
漫士逢天寶之后,置身仕隱間,自謂與世聱牙,不肯作綺靡章句,先輩譬之古鐘磬,不諧于俚耳,而可尋玩。今讀其《篋中》七人詩,亦皆歡寡愁殺之語,不類唐人諸選,然磊砢一派,實中世所難,宜荊公選錄不遺也。(毛晉 《汲古閣書跋》)
元結撰,結以近代詩人,拘限聲病,惟吳興沈千運獨挺流俗,能與人異,取其詩及同時相效者五六人,編為一卷。(胡震亨 《唐音癸簽》 卷三一)
詩至于唐,律盛而古衰矣。今元所選,聲雖合古,而制作不工,乃云“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且以流易為調,不知喪于雅正”,是于唐律一無足采,而惟古聲是取耳,豈識通變之道者哉? 若曰唐人古律混淆,而錄千運等古聲以為法,庶幾近之。(許學夷 《詩源辯體》卷三六)
作五言古,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生毋熟。次山《篋中集》實得此意。(施補華 《峴傭說詩》)
《篋中集》一卷。唐元結編。是集成于乾元三年,錄沈千運、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詩,凡二十四首。前有自序,稱長逝者遺文散失,方阻絕者不見近作,盡篋中所有,總編次之,命曰《篋中集》。其詩皆淳古淡泊,絕去雕飾。非惟與當時作者門徑回殊,即七人所作見于他集者,亦不及此集之精善。蓋汰取精華,百中存一。……其沈千運《寄秘書十四兄》一首,較《河岳英靈集》所載顛倒一聯,又少后四句,字句亦小有異同,而均以此本為勝,疑結亦頗有所建定。(《四庫全書總目》)
《篋中集》 載沈千運諸人,皆廉潔士,詩亦高古,無唐世名輩習氣。(喬億 《劍溪說詩》 上)
觀《篋中集》所錄,其意以枯淡為高,如以孟東野詩投之,想必愜意也。(翁方綱 《石洲詩話》卷一)
上一篇:唐詩·作家論·章碣
下一篇:唐詩·作家論·綦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