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風格
廣義上指一切直接或間接地模仿彼特拉克的拉丁語或意大利語散文或詩歌的作品,但通常指模仿其意大利語詩作的詩歌——主要是概括他的《詩集》衍生的作品以及模仿《詩集》創作的詩歌。這種模仿創作早在14世紀彼特拉克逝世之前就已經開始,在15世紀后半葉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到了16世紀前半葉則已成為席卷意大利,風靡西歐的一種主要詩歌形式。當時涌現的大批抒情詩人幾乎都受到彼特拉克風格的影響,其中有西歐各國的第一流詩人如:意大利的阿里奧斯托、德拉·卡薩、米開朗琪羅、加斯帕拉·斯坦帕、維多利亞·科隆納、坦西洛、托爾夸托·塔索;法國的莫里斯·賽夫、路易絲·拉貝、龍薩等七星詩社詩人以及德波爾特;西班牙的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塞蒂納、阿亨索拉兄弟、埃雷拉、洛佩·德·維加、克韋多以及貢戈拉;葡萄牙的薩·達·米蘭達、卡蒙伊斯、貝納德斯、安東尼奧·費雷拉等;英國的懷亞特、薩里、莎士比亞以及大部分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等。在確立彼特拉克流派的傳統上,意大利的紅衣主教彼得羅·本博起了極大的作用。其著作《亞索蘭尼》(1505)和《論俗語之平庸》(1525)主導了當時的文學潮流。他的前一部書把彼得拉克風格及新柏拉圖主義關于愛的理論,確立為文學創作的偉大典型。他的后一部書宣稱,彼特拉克的意大利語詩歌是詩歌創作獨一無二的語言模式。本博在恢復詩的高雅情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擯斥和反對當時廣泛流行的意大利15世紀文藝思潮的種種表現,從而使彼特拉克風格成為一種系統的創作模式。促使彼特拉克流派形成還有其他因素,包括印刷術的普及和用本土語言寫作愛情詩歌等風尚的盛行。當然,如果沒有彼特拉克的詩歌杰作《詩集》,上述這些外部因素也很快就會失去一切激動人心的力量。《詩集》的杰出成就在于它以一種在風格上近乎完善的語言,熾熱地表達了個人內心在情感與精神上的各種深刻矛盾與沖突。彼特拉克深知自己是在刻意從事某種新的嘗試。他在十四行詩《高貴的精神》中就曾提到這種“溫柔的新體”。他的追隨者,尤其是16世紀的一些詩人,對這種獨創精神十分欣賞,對他的詩歌中所蘊含的抒情價值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當中的一些富有天賦的詩人往往把《詩集》作為范本,寫出了第一流的抒情詩歌。此外,許多其他的追隨者則是由于彼特拉克風格已經成為詩壇時尚而跟著模仿。他們主要被特拉克詩歌中大量精妙的修辭用法所吸引。然而由于他們不斷重復效顰,其中的許多佳詞妙語反而變為平庸陳腐之句。例如,彼特拉克派的這類陳陳相因、固定成型的詩歌中有一些是描寫詩人愛慕的倩女,她們無不長著金色秀發、黑色娥眉、晶瑩細齒、白皙額頭、柔嫩粉頸、纖纖玉手、閃亮明眸,她們個人德行都似天使般純貞無瑕,對于男人和大自然顯得神圣崇高。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美所導致的結果形成了強烈對照:倩女的美令人期羨不已,她的節操卻又令人灰心絕望。詩人一方面連篇累牘地贊美她的眉眼、玉手、秀發,另一方面又無可奈何地向黑夜、睡眠、荒野、江河、微風乞求憐憫,表述嫉羨失戀之情。這種因襲之作和陳腐格調,終于成為文壇上的笑柄。因此“彼特拉克風格”這個名稱遂帶上了嘲諷的貶意,使得詩歌史上這個光輝的名詞蒙上了不光彩的陰影。然而應該指出,在現代詩歌史上,彼特拉克風格確實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進步之一。
上一篇:形式
下一篇: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