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和牧女對答調
這是中世紀時流行的短小敘事詩,其中一名騎士敘述自己與牧女相逢的故事。沒有固定的形式,只由這種常規的場景確定它是否屬于這類詩歌。在典型的牧歌中,這位騎士述說自己某天清晨騎馬前行時,瞥見了路邊一位美麗的牧女,立即朝她走去,贈給她一些小禮品,進而提出更大的許諾,以此向她求愛。在有些詩歌中,騎士強逼牧女從命。還有一些詩歌則敘述牧女如何施用巧計,智勝騎士,或者牧女被相好的牧人救助,而騎士則蒙受羞辱,騎馬離去,甚至被飽以老拳。
騎士和牧女對答調在13世紀時的法國最為流行。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文學只提供了為數較少的這類牧歌,而且和通行的格式大相徑庭。其中由馬卡布魯寫的牧歌是現存最早的一篇用本地語言寫的牧歌。在德國,奈德哈德·馮·羅伊恩塔爾及其追隨者為牧歌增添了附加內容和相應的細節,如牧女母親的態度、后來的事態發展、鄉村的宴樂狂歡等。有人說可以把這類牧歌的起源,追溯至更早的拉丁詩歌,但是拉丁詩歌中的人物都不是真正的騎士和牧女對答調中的騎士與牧女。無論其起源如何,騎士和牧女對答調是昌平時代里貴族的作品,他們既可以從一名單純的鄉村姑娘受到上等人調戲的情景中得到樂趣,也可以從騎士被比他更為聰明的鄉村姑娘智勝的困窘中找到些噱頭。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喜愛的短劇《羅賓和瑪麗恩》正是由這種騎士和牧女對答調擴展而成的。
上一篇:馬來西亞文學
下一篇:中世紀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