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又稱 “歌舞伎狂言”。日本古典劇種之一。起源于慶長8年 (1603) 春出云地方的巫女阿國來京表演 “念佛舞”。它曾風靡一時,競相模仿。這種舞蹈均由女性表演,也稱 “女歌舞伎”,因她們多以聲色取悅觀眾,不久以“傷風敗俗” 之名遭幕府禁演。之后一種以少年男子為主的“若眾歌舞伎”應運而生,但于承應元年(1652) 以同樣理由遭禁演。約17世紀后半期,終于出現了由剃去前發的成年男子表演的“野郎歌舞伎”。從此,它逐漸向 “道白、舞蹈、音樂”三者融為一體的戲劇化方向發展。至“元祿時代” (1688—1704)更為興盛。出現許多名優,如“上方” (京都、大阪地方) 的以演文戲見長的坂田藤十郎和江戶的擅演武戲的初代市川團一郎等。同時還出現了近松門左衛門等著名劇作家,加之演技精湛,舞臺裝置新穎,一時盛況空前,有“元祿歌舞伎” 之稱。之后曾一度被處于鼎盛期的“凈琉璃”所壓倒,但至18世紀后半期 “上方” 的并木正三(1730—1773) 吸收“凈琉璃” 的長處,改善舞臺裝置,寫出《三十石夜船始》(1758)等劇本,使“上方” 的 “歌舞伎” 得以振興。其弟子并木五瓶 (1747—1808) 最初活躍于大阪,后移居江戶,與櫻田治助共同奠定了江戶歌舞伎的基礎。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達到鼎盛。至幕府末期,“歌舞伎”日益衰微,在此期間有著名作家鶴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彌等,尤其后者被譽為“歌舞伎集大成者”。至此,“歌舞伎” 已完全成熟,其中心也移至江戶,遂成為日本古典戲劇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代表作有近松的《傾城壬生大念佛》、南北的《東海道四谷怪談》和河竹的《蔦紅葉宇都谷鄰》等。
上一篇:柬埔寨文學
下一篇:毗濕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