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雍也篇
《雍也》是《論語》的第六篇,一共包括30章。本篇主要記述了孔門眾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對他們的教導。孔子特別稱贊了顏回的好學,也批評了冉求的不努力。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仲弓問子桑伯子[2]。子曰:“可也,簡[3]。”仲弓曰:“居敬而行簡[4],以臨其民[5],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6]?”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南面:就是臉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從君主到地方長官都面南而坐。[2]仲弓:冉雍。子桑伯子:人名。[3]簡:簡單,簡約,不煩瑣。[4]居:為人,居心。[5]臨:面對,面臨。有治理的意思。[6]無乃:難道不是。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記錄的是仲弓和孔子間的對話。孔子贊賞仲弓有當卿大夫治國的才能。同時仲弓也很善于學習:在問老師問題的時候,能在夫子的簡短答復上有進一步的闡發,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關于“簡”,仲弓有自己獨到的心得:辦事可以簡要以方便百姓,但為人不能太隨便。做人上嚴肅認真,做事抓住大體要害直截了當,既能不失于輕率,又能實現辦事高效。通過仲弓這一席話,我們可以看出夫子對弟子的臧否是何等地精到。
仲弓回答孔子的那番話今天仍對我們深有啟發。如何把握事物的度?簡單明了當然很好,做事能不能太草率簡單呢?在眼下這個越來越精致的社會里,稍微一個細節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全盤性的潰敗。細節就具有了決定性的作用。民國時期的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經在廁所寫了一條“不可隨處小便”的便條。后來,便條被一個喜歡他書法的內務兵收藏了起來,他把每個字剪下來,稍加變動,就成了“小處不可隨便”。這個條幅成了內務兵的座右銘,于先生知道后對他大為贊賞,一個小兵從此得到了重用。態度決定一切,我們能不慎重嘛!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遷怒:遷,轉移。指的是自己不如意或受了氣,卻對別人發火;也指所受了甲的氣,卻拿乙出氣。[2]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圣人的智慧
如果說一個人質美文雅,文質彬彬,那么此人可謂人之佼者。雖說質美與天賦有關,但后天影響極其重要;文雅完全出自后天之學。故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虔敬修養主要通過學習來獲得。顏回好學,能夠達到“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其境界之高至今無人能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領導,威風凜凜,因對工作不滿意,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會莫名其妙地把怒氣發在無辜者的身上,于是手下人對其望而生畏。這種人有兩種,一種是才識過人,急別人所不能急,因禮儀修養欠缺,故經常發火;另一種是才識一般,且居上不寬,加之為禮不敬,故對他人求全責備,似乎唯有他才先天下之憂而憂。第一種人是質勝文的表現,第二種是質與文修養均一般所致。“不貳過”則是智的表現。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如果重復犯同樣的錯誤,要么這個人是智力有問題,要么這個人的修養太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好這兩點的人確實鳳毛麟角,所以加強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子華使于齊[1],冉子為其母請粟[2]。子曰:“與之釜[3]。”請益[4]。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適齊也[7],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8]。”
原思為之宰[9],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注釋】
[1]子華:即公西赤。[2]冉子:即冉求。粟:谷子,小米。[3]釜:古代容量名。一釜相當于六斗四升。[4]益:增添,增加。[5]庾:古代容量名。一庾合當時二斗四升。[6]秉: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7]適:去。[8]周:救濟,周濟。[9]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弟子。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拉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圣人的智慧
助人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雪中送炭,其二是錦上添花。孔子選擇前者。孔子認為救濟周濟別人,應該幫助最困難最需要的,至于那些已經很富有的,就不要再給了。原憲在孔子家做了一段時間的總管,孔子給他九百斗粟做報酬,原憲推辭不接受。孔子開導他,你不需要,可以分給那些需要糧食的鄰居鄉親啊。世間的財富本是世間人所共有,孔子對待財富的觀念仍然是通達無私的。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1],雖欲勿用[2],山川其舍諸[3]?”
【注釋】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而是紅毛正角,單獨飼養的。骍: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2]用:用于祭祀。[3]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圣人的智慧
仲弓家貧,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雖出身寒微,但孔子認為他有“可使南面”之大才。這段話所展示的是仲弓因家境貧寒而自卑,孔子教育開導他時發生的故事。從孔子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總結這樣幾條:一是孔子不是一個主張等級不可逾越之人。仲弓有才,但自己有等級觀念,故自卑,孔子則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故鼓勵仲弓要充滿信心。二是孔子不是一個歧視普通勞動者的人。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開創私學,廣收弟子,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三是孔子是一個非常注意教育藝術的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1],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
【注釋】
[1]三月:泛指較長的一段時間,并不一定指三個月。[2]日月:指較短的一段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圣人的智慧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門中是其他弟子學習的楷模。要進行“虔”之修養,必須有顏回那樣的恒心,方能得到圣人之真傳并有所發揮。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長。”一個人抱定一個目標不放松,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有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現實中的浮躁之風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圖,故假冒偽劣屢禁不止。不是說這些人就沒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業,而是這些人的意志恒心出了問題,不愿踏踏實實走向成功。還有一種人,事業上一鳴驚人,但不思進取,最后落得窮圖四壁,這也是意志恒心不堅定的結果。
原文
季康子問[1]:“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2]?”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3]。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4]。”
【注釋】
[1]季康子:季桓子之子,當時魯國的執政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他推行新政。[2]何有:何難。[3]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于世,德行和顏淵并稱。費:季氏的一個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4]汶:齊魯之間的大汶河。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是講孔子弟子從政的事。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其弟子從政的能力,孔子不遺余力地做了推薦。他分別稱贊了仲由、子貢、冉求三人有果斷勇敢、通達事理、多才多藝的優點。后來,三人都在魯國為官。季氏也想讓閔子騫出來做官,但是閔子騫不愿為季氏而背棄魯國國君,果斷地拒絕了。
任用賢才是任何一個團隊想要發展的關鍵。孔子生逢末世,自己的政治才能很難施展,但他卻樂于培養賢才,使自己的學生能夠盡力為國家服務。可惜魯國執政者不愿重用孔門弟子,否則魯國的衰亡也許不會像后來那么快。在孔子當世的春秋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人才流動和爭奪現象,楚才晉用就是其中的典型。子路和子羔都曾在衛國為官,這也是當時人才使用的一個特點。事實上,孔子的這三位弟子均在魯國從政過,并表現出不凡的從政才能。人的性向各異,能力不同,但只要針對自身實際強化自己的專長修養,定會有所作為的。作為領導者在選拔人才時也要注意,通才固然好,但畢竟是少數,專才固然偏,雖沒有統攬全局之能力,但只要才盡其用,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特別在信息社會和專業化特別發達的今天,一個人的力量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管理中顯得微不足道,只有通力協作,才能完成一項既定事業。所以我們對待人才應量才使用,切不可求全責備。
原文
伯牛有疾[1],子問之,自牖執其手[2],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有德行。當時患不治之癥。[2]牖:窗戶。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圣人的智慧
這章體現了孔子對弟子的關愛和要求。伯牛得了不治之癥,孔子去和他道別,十分傷心地說:“這樣好的人也會得這種病啊!”相傳伯牛不讓老師入室探望,是怕老師被傳染;孔子仍堅持到了窗外,握手和伯牛訣別。孔子愛徒如子,弟子也視師如父。孔子和伯牛的一幕是多么感人啊!
眼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成了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不少研究生一進校就給導師做項目,一年中也難得見老師兩面。學生們背后都稱導師為“老板”。師生間過去教學相長的關系已經漸漸變味。好的老師應該兼具慈父和嚴師雙重品格。孔子對伯牛有慈父護犢般的深情;然而當他看到冉求的偷懶和狡辯,孔子又以嚴師的面目出現,語重心長,諄諄教誨。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老師。”一個人一生中也許有許多幸運的事,能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好老師則是莫大的幸事。青年毛澤東之于徐特立,周恩來之與高亦吾,今天都傳為佳話。在文化界,胡適和顧頡剛更是以愛惜人才、善于培養學生聞名。胡適門下有顧頡剛、傅斯年、羅爾綱一大批人才;顧頡剛門下有童書業、楊向奎等得意門生。正是有了這些德高望重的好老師,才出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術的繁榮。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簞(dān):古時盛飯用的一種圓形竹器。食(sì):飯。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圣人的智慧
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學生,不幸的是他只活了二十九歲。顏回去世后,孔子發出了“天喪予!天喪予!”的悲痛欲絕的呼聲。本文大致都是顏回死后,孔子對顏回的回憶和評價。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多才多藝如冉有,機智善辯有子貢,孔子只肯定顏回好學,這真是個無上的榮譽!孔子認為顏回有極高的修養:從不遷怒于別人,同樣的錯誤絕不再犯。這是其他弟子不可企及的地方。顏回對“仁”的理解和體悟很深,他能夠長期恪守“仁”的準則,而其他的弟子只能短期內做到罷了。顏回對生活的要求很低,吃得很簡單,住得很簡陋。別人都無法忍受,他卻開開心心,自得其樂。真是難得的賢人啊!
先秦以后,顏回就是儒家內部經常討論的問題。宋明理學里就有著名的命題“孔顏樂處”,到底孔子顏回他們開心快樂在什么地方呢?顏回身上那種好學不倦、安貧樂道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海德格爾說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的精神特征就是“煩”。于間說生活就是“網”,我們被籠罩在這個大網里活得并不輕松。難免有不順不快,于是就想發泄一下。情緒總有起伏的時候,但是顏回告訴我們不要遷怒,不要對不該發火的人發火。男人在外邊受了氣,也不應該向老婆孩子發火,這樣只表現了你的軟弱和無能,同時又傷害了最關心和愛護你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是很高的修養,讓我們認真學學孔門的典范顏回吧。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1]。”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
【注釋】
[1]說:通“悅”,喜歡,愛慕。[2]畫:劃地為界。這里指冉求劃地自限,不求長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圣人的智慧
毛澤東年輕時曾寫過一副對聯:“茍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副對聯正是孔子這段話的有力詮釋。好高騖遠易半途而廢,因為力量不足,能力不足;望而生畏易停滯不前,因為信心不足。冉求不是力量不夠,而是消極的自我暗示阻礙了他的前進,這是他對自己低估的結果。
在人生道路上,事業的成功與人的才能的比對值是多少,這很難用數學方式來計算,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當半途而廢時會沮喪委靡,而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就會失去信心望而卻步,后一種情況就是孔子所講的“今女畫”的結果。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自知之明是前提,盡力而為是基礎。必須有這樣一種理念: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有黔驢技窮的無奈,當力量還沒有竭盡之時,絕不放棄。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圣人的智慧
朱熹《論語集注》對儒解釋為學者之稱。何謂君子儒?很難準確地下判斷,因為在孔子思想中君子和仁者互相交叉,何者為上,何者次之,難以分辨,如: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國演義》中孔明在舌戰群儒時有一段關于君子儒與小人儒的闊論,或許可以詮釋一下二者的區別: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由此可見,君子之儒在于學以致用,小人之儒在于工于筆墨。從內涵看,文勝則柔弱,質強則直絞,所以應學以致用,文質彬彬,相得益彰。
【寬恕是福】
法國著名小說家雨果的文學巨著《悲慘世界》中有一段關于寬恕的故事:主人公冉阿讓窮困潦倒,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乞討已經不能給他帶來溫暖與食物了,漸漸地他失望了,對整個社會失望了。正在這時,一個很有權勢的主教收留了冉阿讓,給他飯吃,留他住宿。而此時的冉阿讓已經讓窮困磨滅了人性,恩將仇報,半夜里偷了主教家的銀器逃走。很不幸,他的逃跑并沒有持續太久,第二天他就被警察送回了主教家里。面對這樣的冉阿讓,主教完全有理由讓其付出代價。此時的主教只需簡單地說上一句話,冉阿讓就必須在監獄中度過漫長的歲月,然而他卻微笑著告訴冉阿讓:“你為什么不告訴警察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你的呢?”就是這樣一句話,讓一個善于偷竊的窮小子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從此開始勤奮努力,并且盡可能地幫助別人,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市長。
原文
子游為武城宰[1]。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2],行不由徑[3],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4]。”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城邑。[2]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后來成為孔子的弟子。[3]徑:小路,這里指邪路。[4]偃:即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譯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里來。”
圣人的智慧
關于澹臺滅明“行不由徑”的具體表現,無史料可查,但此人的才能不可低估。最初孔子對其小節上的表現有點不滿而看不起他,故開始沒有收他為徒。雖然澹合滅明行不由徑,但“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說明他對禮儀制度還是心知肚明的。此章說明加強修養,可不拘小節,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放縱自己。由此得到這樣的啟發,現實生活中的怪癖之人,未必就是修養差的表現,這可能與其個性有關,或者與其生活習性有關,但只要他在工作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就不要干涉和指責他。同時我們也應有這樣的觀點,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不同個性,人們的生活才變得豐富多彩。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1]。奔而殿[2],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3],而有宋朝之美[4],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釋】
[1]孟之反:姓孟,名側,字之反。魯國的大夫。伐:夸耀功勞。[2]奔:敗走。殿:殿后。[3]祝鮀:姓祝,名鮀,字子魚。衛國的大夫。其人能言善辯,又會阿諛奉承,頗得衛靈公的重用。[4]宋朝:宋國的公子朝,以貌美聞名。《左傳》記載他與宋襄公夫人私通并參與發動政亂,后逃到衛國。又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得到寵信。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后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跑得不快。’”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只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圣人的智慧
春秋末年正當亂世,君子小人魚龍混雜,針對當時的人物做出適當的臧否,以正視聽,這也是孔子的使命。孟之反敢于為退軍殿后,回朝后卻能不自表其功,孔子稱贊他有“不自夸”的美德。宋朝和祝鮀是當時兩個典型的佞人,靠著外表和花言巧語博取當權者的歡心。孔子對他們個人并沒有太多的指責,而是揭露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在這樣一個亂世中,太正直的人是很難生存的。祝鮀、宋朝他們個人是個悲劇,更是一個社會悲劇。因為孔子認為不正直的人能夠生存,不過是遇到亂世僥幸而已。
謙虛與忍讓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了個人修養水平的一種表現。但是時至今日,謙虛在大眾的眼中變成了軟弱可欺,忍讓變成了大眾眼中的懦弱無能,唯慧眼者能一目了然。常言道:日久見人心,一個人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做到謙虛和禮讓,應該說這是此人修養極深的結果。
同樣,作為普通人來說,這是腳踏實地做人的表現,也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前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歡聽贊賞和夸獎也是人們共有的心理。人性中似乎有些難以避免的弱點,我們應該正視。美麗在今天也成了一種稀缺的資源,甚至有人說美麗也是一種生產力。漂亮的姑娘在大街上總會有很高的回頭率,常常引來無數艷羨的眼光。辛棄疾有詞曰:“事無美惡,過則成災。”古希臘,為了爭奪美女海倫,結果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無數的生命和財富就這樣變成了土灰。在越來越重視形象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關注一下心靈的美麗呢?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這句話耐人尋味,借事喻義的手法也令人嘆為觀止。孔子通過這句話是要教育人們,人不能出不由戶,人也不能行不由道。第一個反問答案可能有分歧,一般來說人要由戶而出,但也有例外,如賊,可能由窗而入,由窗而出,也可能上房揭瓦而遁。故孔子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反問,為何不沿著這條道走呢?因為不沿著正常之路走的人不是正人君子。通過這樣兩個反問,很生動地告訴人們,要做正人君子,就要堅守正道。
原文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2]文:文采,經過修飾的。[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采。[4]史:言辭華麗,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謂的“質”指的是未經過文明熏陶的人的先天本質。古人沒有禮樂文化,因而其行為是人的本性的表露,故稱之為“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這樣的年輕人,對待學習心浮氣躁,鄙視傳統禮儀文化,個性張狂,我行我素,真如“野人”一般,故“質勝文則野”。孔子所指的“史”,即古代史官,咬文嚼字,書生氣太重,有時太酸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類似之人,受禮儀約束太重,書呆子氣太濃,性格拘謹,做事呆板,有時也太迂腐,故“文勝質則史”。文和質也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孔子很重視的“禮樂”屬于“文”的范疇。其實整個周代的禮樂文明都是偏重于“文”的方面。孔子也看到了“禮樂”的某些弊端。他強調文與質一定要相匹配,不能偏廢。就像真正的君子不僅要精通各種禮儀,而且還應該重視內在的道德修養一樣。要做到不背離君子之道,必須勤于學習古代的典籍制度,同時還要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文明社會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才好呢?這就是孔子講的“文質彬彬”,即內在的文采與質樸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既個性鮮明,又文采飛揚,這才是君子之貌。
【文質彬彬】
葉圣陶,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葉圣陶先生的作品,多能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他沉默寡言,而不喜歡論辯、極為和易而從無怒色,雖然年紀尚輕,但“樸實的服飾和沉默的風度”讓人折服。葉圣陶用沉默寡言來掩飾智慧,提筆從容而文稿極清楚。這些,都是他“出于天性”的表現,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那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那是古代文人推崇的品德,羨慕的狀態。道家的老子莊子極力推崇這種自然的生命狀態,儒家孔孟亦是如此。正是因為恬淡,使得他“長生久視”,成為永遠的葉圣陶。葉圣陶的作品中也存有“淡”的氣息,更顯示出他為人稱物以德、心平氣順。葉圣陶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這已不是單純的溫文爾雅,而稱得上“文質彬彬”。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注釋】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應該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圣人的智慧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范。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么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并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人應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既不能施于人,人也不能施于己。這樣的生活,心底坦然,無憂無懼,笑口常開。虛偽,狡詐,占了便宜沾沾自喜,工于心計自鳴得意,玩弄手段自覺高明,事后則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生活,自我封閉,不是抑郁寡歡,就是擔驚受怕。所以加強自身修養,做一個正直豁達之人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提出的加強自我修養,重點在于不斷學習,但是關于自身修養的學習又有層次的不同。孔子對待學習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知道學習,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占的比重很大。因為不學習無以立身,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出人頭地的需要,為了自我前程的需要……總之不得不學。第二種是愛好學習,此類人把學習作為一種興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第三種是以學習為樂者。這種人不僅僅是出于愛好而學,更重要的是視學習為生命的一部分,學則樂,不學則憂。同樣,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青少年,壯年,老年,與這三個年齡段相統一,大多數人經歷著知之、好之、樂之三個學習層次。在青少年時期,無論是來自外部的壓力,還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多數人是為“迫”而學,故知之,是一種他覺階段;在壯年時期,由于“而立”和“不惑”之年的豐富閱歷及工作上的需要,加之心理上的成熟,多數人可以說處于了好學階段,曰好之;到了老年,多數人的景況處于穩定狀態,兒女成人,老人安康,回顧自己的前半生,總覺得空蕩蕩的不充實,“知天命”的內部動機促使老年人開始學習,且處于一種樂學的狀態,曰樂之。
壯年的好學,是因為工作需要讓其產生了興趣,故為了精益求精而好學,即實用讓人產生了興趣;老年的樂學,是因為沒有壓力,精力又充沛,學而充實故快樂。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圣人的智慧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中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實事求是作為一種思想境界,說起來容易,做得到或者做得好就很難了。作者引用孔子的這句話,意在說明加強“虔”之修養應符合實際。孔子的這句話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啟發意義也很大,其一,教學難易度的調整,這是做老師應具備的素質;其二,因材施教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孔子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年齡和水平的弟子開設不同水平的課程,初級班學初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高級班學高級“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并且針對弟子的不同性向,成才的培養方向也有所不同。
原文
樊遲問知[1],子曰:“務民之義[2],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通“智”。[2]務:從事、致力于。義:致力于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對有收獲的事情,做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教人,其語總是生動、具體、形象,以事寓理,很現實化,一般不講大道理。孔子雖然也信命,但不刻意追求,在孔子看來,鬼神并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故遠之,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還必須依靠民眾,而要動員使用民眾,必須讓其以道義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使天下太平,國強民富。所以執政者的活動必須把以道義行動引導民眾為上策,否則,一切祈求于鬼神,則非明智之舉。孔子的“先難而后獲”則外延更加廣泛,內涵更為深刻。天道酬勤,不管什么樣的人,不論做什么樣的事,不付出艱辛的努力,就不會有理想的成果。善于投機者也可能名利雙收,但蒙混一時,不可能蒙混一世,雖然“罔之生也幸而免”,但“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可以這樣認為,在孔子眼里,“先難而后獲”是仁者的做事原則。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百姓,都應以此為行動指南。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2]。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者樂水:水流動而不板滯,與智者相似。[2]仁者樂山:山巋然屹立,仁者守志不移,故兩者相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圣人的智慧
怎樣有效地學習呢?孔子認為最好的老師是興趣。就學習某種東西而言,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以它為樂才能參悟上乘。傳授和交流學問的對象也要有所選擇,中等智商以上的人才可以跟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商以下的人是不能跟他談論的。孔子把自己欣賞的上層士大夫分為智者和仁者。智者的聰明就像流水一樣,不滯于形,川流不息。仁者的堅毅如同那巍峨的高山一樣,挺拔屹立。智者頭腦活躍喜歡運動,仁者心境沉著喜歡安靜。智者看透世相笑口常開,仁者與世無爭健康長壽。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既然水有如此高的品格,那么智者當然會喜好水,并把自己的智慧才能運用得似水一樣,所到之處無不利萬物而不爭,成果顯著。故智者善動,并以利萬物,成績斐然而快樂。《周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仁者涵養深厚,其品德似山高,如地厚,心胸寬廣,寵辱不驚,故仁者樂山,處事沉穩。由于其品德威望重如高山,給人以生命永存的美好印象,故仁者壽。智者之樂與仁者之壽,與前文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同一個道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佳的才能區,關鍵是你能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李白是個天才的詩人,然而卻缺乏最基本的從政能力,終日想著做卿相平天下的他結果只能四處碰壁。在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里,適當的取舍就顯得很重要。只有先成為專才,才有成為全才的希望。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1]。”
子曰:“觚不觚[2],觚哉?觚哉?”
【注釋】
[1]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禮樂教化。魯:孔子以為周禮盡在魯,魯國更接近王道。[2]觚(gū):古代木制酒具,容量為古制二升。原本觚是上圓下方,腹部足部有四條棱角。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圣人的智慧
孔子感慨王道久已不行,很多東西有名無實,而且被改得面目全非。就連裝酒用的觚也不像過去的樣子了,這怎么還能叫做“觚”呢?如果用禮樂仁義治天下的話,齊國一改革就能達到魯國的水平,魯國一改革就能臻于王道了。
今天名不副實的東西太多了。走在商場里,各種名目繁多讓人咂舌的打折商品也會叫你怦然心動吧?湊近一問,賣主馬上會附加若干條件。細細算來,其實真比打折前也沒便宜多少。這種名實不符的事情似乎已經有了欺詐的嫌疑。很多人打著虛假的名號騙取錢財更是屢見不鮮。比如報紙上經常有某某人冒充上級領導到基層去吃拿卡要,又有某某人冒充央視以曝光要挾地方企業出錢出物,至于江湖庸醫和騙子誤人害人的劣跡更是遍布天下。善良的人啊,該警惕了!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1],不可陷也[2];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1]逝:往。這里指到井邊去看并設法救之。[2]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仁者做事情,先努力克服困難,最后取得成果才有意義。宰我問孔子的這個問題有些刁難的意味,孔子明白宰我的意圖,告訴他君子是有頭腦的,是不可以草率行事更不會被愚弄的。人的確有太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于是我們渴望外在的某種力量來助己一臂之力,可是最終發現解決所有問題的還是我們自己。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不如增強自己的力量,真正自己把握命運。孔子把仁者君子面對此種情況時應具備的品質告訴了他,即君子好學,對于神秘的東西可以先觀察一下,如果沒有探索的必要,他是不會鉆牛角尖陷進去的;君子善良,但應該直且智,雖然一時被騙,但他不會被欺騙者牽著鼻子走,他會憑著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判斷,是不會受別人迷惑的。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畔:通“叛”,背離,背叛。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就要不斷學習和堅守道義。不言而喻,一個人能夠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提高自己的智慧,做事又不違規,還能夠“義之與比”,不僅不會做出離經叛道之事,而且還會大有作為的。
原文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2]:“予所否者[3],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宋國的美女,衛靈公的夫人。衛靈公年老昏庸,南子實際上掌握了衛國的政權。為人淫亂,名聲極壞。[2]矢:通“誓”,此處講發誓。[3]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圣人的智慧
很多人針對本段內容妄猜孔子與南子有茍且之事,這不太好。如果孔子真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那么他的“圣人”之譽恐怕后人不會為之加冕了。雖然孔子主張“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但孔子從禮儀角度出發,南子要會見他,他不得不從,但從孔子的毒誓和他平時的為人修養來看,孔子絕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是知書達理之人,是正人君子,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見,知書,還必須達理,這樣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修養。
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1],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是不偏不倚,既非太過也不是不及。庸:是平常,普通,遵循常理而不變。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圣人的智慧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不走極端。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孔子最推崇的美德,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禮記》中有《中庸》篇,后來被宋代大儒朱熹單獨挑出,成為《四書》的組成部分。中庸,就是要求做事為人不偏不倚,圓者中規,方者合矩,與道相合。要達到這種境界是十分困難的,它一方面取決于人對“道”的認識程度,只有深刻地領會“道”的內涵,才能做到不逾規矩,也就是前人所說的“極高明”;另一方面是在行動上,做事要恰到好處,要拿捏得很準,即是所謂“道中庸”。此外,孔子認為“仁者”必有濟世之心,自己想立身,也應該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處處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想,這也就是求仁的方法了。
在今天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誰再敢提“中庸”之類的玩意,好像就是西元前的土老帽了。可誰又敢拍著胸脯說“中庸”一定過時了呢?古老的智慧如同千年的陳釀,只有真正懂酒的人才能品得出滋味。人與人交往不是件簡單的事,實際上并非每個人都欣賞你飛揚的激情,橫溢的才華。有人說,不遭人忌是庸才。即便事實真是如此,我們也想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做事更穩一點,個性更收斂一點,或許不是什么壞事。精光內斂,不是因為膽小怯懦,而是成熟的一個標志。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2],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病諸:病,擔憂。諸,“之于”的合音。[2]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圣人的智慧
子貢善于經商,且腰纏萬貫,用現代話說,他是一位富商,很有錢財。但子貢不是一個驕奢淫逸之人,也不是一個守財奴,由于長期受孔子教育熏陶,也想做一個仁人,于是就結合自身實際向教師請教一個問題,雖未直言自己要如何做,但其實就是向老師請教自己這樣富有,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不是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仁人?孔子很清楚弟子的心思,同時也很贊賞子貢的這種想法,于是從三個層次進一步教育弟子:一是你做得很對,如果這樣做,恐怕堯舜這樣的圣人都做不到;二是做一位仁人,其方式就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富有還要讓別人也富有,即“富而好禮”,才是仁者之范;三是仁者做事不是高喊口號,也不是只有做轟轟烈烈之大事才算仁者,只要為人以忠,都是實踐仁德的重要方式,從另一個方面說,做一個仁者并不難,平凡之中也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偉大,關鍵是做好事能持之以恒。從孔子的言談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是非常實際的,其教育內容絕不會給別人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作者運用此段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其用意在于告訴人們,加強“虔”之修養,達到仁德境界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腳踏實地從自身做起,從平凡的小事做起,都會有所成就的。
上一篇:論語《貳拾·堯曰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