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
原為江戶時代“連句”( “長篇俳諧” )的第一句發句,也稱俳諧。當時的發句只作為連句的一部分為人欣賞。到了 “芭蕉(即松尾芭蕉)時代” ,發句才作為一種短詩獨立出來,與連句一樣受到世人重視。芭蕉死后俳諧日益衰微,后雖經“天明中興”,但不久俳風更趨低下,內容鄙俗,直至明治30年(1897)前后著名歌人正岡子觀(1867—1902)對依然沿承江戶時代師承傳授的陳腐呆板的俳諧進行革新,并賦以新的藝術生命,為區別過去的俳諧而改稱為俳句。它由 “5 · 7 · 5”的3句17音組成。第一句稱“上五”,第二句稱“中七”,第三句為“下五”,每首必配以季語(表示季節的詞語)。俳句雖屬韻文,但不講究押韻,可押頭韻或尾韻,也可不押韻。多用暗示、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和歌更為含蓄、集中、凝練,表現出一種淡雅、靜寂和雋永的意境。它是日本民族最短的一種詩歌形式,至今仍為日本人民所喜愛。
上一篇:信守不渝的國王
下一篇: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