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梅堯臣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即古宛陵,遂稱宛陵先生。叔詢,有文名于時。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詢通判襄州,從行。仁宗天圣(1023—1032)中,蔭補太廟齋郎,為桐城縣主簿。天圣九年(1031),為河南縣主簿,任中與歐陽修、尹洙等往還較密;始存稿。景祐元年(1034),知建德縣。寶元元年(1038),任滿,赴京師。寶元二年,知襄城縣。慶歷元年(1041),改監湖州鹽稅。慶歷四年,罷,歸宣城,赴京師。慶歷五年,為許昌簽判。慶歷七年,罷,回京師。次年,為國子博士,旋簽書陳州鎮安軍節度判官?;实v元年(1049),父卒,奔喪?;实v三年,回京師,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实v四年,監永濟倉。嘉祐元年(1056),為國子監直講。嘉祐五年,遷尚書都官員外郎,卒。有《宛陵先生集》傳世,存詩約二千八百九十首。他論詩強調繼承《詩經》、《離騷》傳統,主張詩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應該學《春秋》“貶骨??囿住?《寄滁州歐陽永叔》),詩應有褒貶,有批判,有諷刺。他關懷民生疾苦,天圣九年,有《田家四時》、《傷?!?、《觀理稼》、《新繭》;景祐三年,有《田家》、《陶者》;康定元年(1040),有《田家語》,揭露賦稅、徭役使得農民“父子各悲哭”,“鐺缶空無粥”;有《汝墳貧女》,敘貧女之老父應役,僵死壤河上,無人殮葬之悲慘遭遇,庶幾詩史。他關心國事,其代表作有《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故原有戰卒死而復蘇來說當時事》、《蔡君謨示古大弩牙》,寫西北事,愿為之效力。其景祐三年所作《彼鴷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諷刺朝廷當權守舊勢力排斥異己,謂之為“食人肉”,辛辣深刻。其《晚泊觀斗雞》、《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諸作,寓哲理于平常景物或事物之中,其見識往往有過人者。以上各詩,皆言之有物,有現實意義,他認為“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反對浮艷、空洞、晦澀的西昆體詩風,以“平淡”作為藝術的至高境界。他提倡含蓄美,即“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他善于以樸素自然之語,寫出清切新穎之景,如《魯山山行》寫秋山荒涼幽靜,筆觸細微。其《食河豚》、《送歐陽秀才游江西》、《郭之美見過》、《阻風秦淮》等作,於渾樸中時出苕秀。其《夢后寄歐陽永叔》、《東溪》、《考試畢登銓樓》等作,皆有意新語工佳句?!捌涔朋w優于近體,五言尤勝七言,然質而每鈍,厚而多愿”(錢鍾書《談藝錄》),以致“‘平’得常常沒有勁,‘淡’得往往沒有味”(錢鍾書《宋詩選注》),缺乏文采。此類弊病,正是他改革詩體所付的一部分代價。陸游稱梅詩“突兀元和作,巍然獨主盟”(《劍南詩稿·書宛陵集后》)。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后村集》卷一七四)。清潘彥輔《養一齋詩話》于宋詩獨取堯臣之“淡”。事跡詳歐陽修所撰墓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梁啟超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