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一卷。南宋楊萬里(生平見《誠齋集》條)撰。
《誠齋詩話》雖以“詩話”稱名,實則論文及四六之語,不在少數(shù),又往往載錄諧謔雜事。當是誠齋晚年之筆。其論詩觀點,散見于詩話各則:
一、論詩自江西詩派入。黃庭堅論詩,講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追尋詩語詩事的來歷出處,已成江西詩派的金科玉律。《誠齋詩話》亦云:“有用法家吏文語為詩句者,所謂以俗為雅。”又云:“庾信《月詩》云:‘渡河光不濕。’杜云:‘入河蟾不沒。’……杜《夢李白》云:‘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山谷《簟詩》云:‘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顏色。’……此皆用古人句意,以故為新,奪胎換骨。”又云:“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如山谷《猩猩毛筆》是也。猩猩喜著屐,故用阮孚事。其毛作筆,用之抄書,故用惠施事。二事皆借人事以詠物,初非猩猩毛筆事也……”前后承繼之意,痕跡宛然可尋。
二、重視語言藝術(shù),講究法度和修辭。詩話中多總結(jié)詩律句法的經(jīng)驗之談。如云:“初學詩者,須學古人好語,或兩字,或三字……要誦詩之多,擇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出自肺腑,縱橫出沒,用亦可,不用亦可。”注意學習古人成功的“驚人句”,消化吸收,以為己用。最好能達到言簡意豐,以增強其藝術(shù)效果。所以他大談“詩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又以蘇軾《煎茶詩》“活水還將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二句為例:“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經(jīng)過他這么細致的藝術(shù)分析,自能體會到佳作語言“有無窮之味”。他又進一步指出種種詩體的語言句法各有藝術(shù)要求。
三、學習江西能脫略形似,而高唱詩“味”。詩話多處言“味”,如:“詩已盡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學詩者于李杜蘇黃詩中,求此等類,誦讀沈酣,深得其意味,則落筆自絕矣。”“五言長韻古詩,如白樂天《游悟真寺一百韻》,真絕唱也。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皆是一唱三嘆之聲。”這是繼承司空圖“味外味”說又有所發(fā)展,對于嚴羽《滄浪詩話》“別是一副言語”也又所啟發(fā)。總之,《誠齋詩話》雖然雜亂,但如《四庫總目提要》所稱:“萬里本以詩名,故所論往往中理。”
附見于《誠齋集》,《四庫全書》收入集部詩文評類。另有《螢雪軒叢書》《昌平叢書》諸本。今通行的是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的《歷代詩話續(xù)編》本。
上一篇:能改齋漫錄
下一篇:白石道人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