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炎武
初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晚年曾化名蔣山傭。昆山(今屬江蘇)人。少時從嗣祖顧紹芾學,即關注天文、地理、兵、農等實際學問,遍讀“二十一史”及《大明一統志》,積極參與復社活動,為江南士大夫清流之中堅。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陷落。次年,清兵南下,炎武曾參與蘇州反清起義與保衛昆山之戰。江南淪陷,嗣母王氏絕食十馀日,以身殉國,臨終遺囑“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此囑更堅定了炎武反抗異族統治之志。從此浪跡天涯,行遍四方,考察各地形勢,交結英雄豪杰之士,秘密從事反清活動。嘗五謁孝陵(明太祖之陵墓)以示不忘故國,北上齊魯,往來于燕趙齊魯之間,特別著重考察了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昌平、薊州、昌黎等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寫下了《昌平山水記》等書。后又遍游山西、陜西、河南等地,最后定居于華陰。炎武認為華陰地形險要,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大可經營。壯游期間,多次拒絕清廷征召,又曾陷于文字獄,多賴友朋相救,而其志不少挫。晚年其甥徐乾學、徐元文皆位至高官,在家鄉買田置宅,請其歸以終老,炎武始終不肯南歸。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從華陰往游河東,復至曲沃。明年正月,卒于曲沃韓氏家。其詩多為政治抒情詩,用以描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托物寄興,吊古傷今,充溢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思想,表現了詩人對于建功立業、恢復故國的殷切希望。其代表作品《秋山》、《海上》四首、《京口即事》、《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江上》等皆有強烈的震撼力量。洪亮吉言其詩有“金石氣”;潘德輿言其詩“堅實”,非“以詩為詩”,皆指出其詩作蘊涵豐富,筆深而意長。沈德潛云,寧人肆力于學,“韻語其馀事也。然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就詩品論,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詩別裁》)。汪端言:“亭林詩,憑吊滄桑,語多激楚。茹芝采蕨之志,黍離麥秀之悲,淵深樸茂,直合靖節、浣花為一手,豈宋《谷音》、月泉諸人所能伯仲哉?”(《明三十家詩選初集》)皆對顧詩內容、風格、流源及其成就作了很好的論述。炎武一生著述極富。其重要者有《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日知錄》三十二卷、《日知錄之馀》四卷、《音學五書》三十八卷、《肇域志》一百卷、《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另有《亭林文集》六卷、《蔣山傭殘稿》三卷、《亭林佚文輯文輯補》一卷、《亭林馀集》一卷、《亭林詩集》五卷、《亭林佚詩》一卷。吳映奎、張穆等皆撰有顧亭林年譜。全祖望為撰神道碑,李光地為作小傳。今人趙儷生著有《顧炎武傳略》。《清史列傳》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韻語陽秋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