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毛詩傳箋
簡稱《鄭箋》。詩經注本。二十三卷。東漢鄭玄(127—200)撰。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生當經學家鄭眾之后,故世稱“后鄭”。曾入太學學今文《易》和公羊學,后從馬融學古文經。學成歸里,聚徒講學。因黨錮事被禁,潛心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平生著述凡百馀萬言。其中以《毛詩傳箋》、《毛詩譜》、《儀禮注》、《禮記注》、《周禮注》影響最大。鄭玄自謂“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毛詩正義》引鄭玄《六藝論》)。所謂“表明”,是對《毛傳》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加以說明;所謂“識別”,是對《毛傳》所說意見不同的地方,加以辨別。《毛傳》釋詞,過分簡略,而且很少疏通文理,說明篇旨。《鄭箋》,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下,《毛傳》曰:“豐,豐滿也。巷,門外也?!苯忉屧~義而沒有說明篇旨?!豆{》云:“子,謂親迎者。我,我將嫁者。有親迎我者,面貌豐豐然豐滿,善人也,出門而待我于巷中?!痹姷闹黝}就清楚了。鄭玄作《箋》,本以尊毛為主,但遇毛說有明顯未當之處,亦加箋出,以示訂正。其有別解,亦附及之。均在傳文之下,箋上己見,但不妄改《毛傳》原文。例如《鄭風·褰裳》“子不我思,豈無他士”下,《毛傳》:“士,事也。”《箋》云:“他士,猶他人也?!卑础笆俊迸c“人”為同義詞,證之上章“豈無他人”,《箋》義較《毛傳》為優。又如《式微》篇《箋》改訓“式”為“發聲”之辭;《終風》篇改訓“終”為“既”,《子衿》篇改訓“嗣”為“續”,《狼跋》篇改訓“公孫”為“周公”,皆較《毛傳》原釋為勝。《鄭箋》吸收了三家詩可取的訓詁和解說。例如《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鄭箋》即全用三家說法。蓋以漢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者莫知所從。鄭氏兼通今古文,勾合為一,于是經生皆從鄭氏,不必更求他家。《鄭箋》論《詩》旨亦有比附義理、牽強附會之處。此外,鄭玄箋《詩》在注《禮》以后,往往以《禮》注《詩》,對《詩》中涉及禮制的地方,考釋較多。《鄭箋》除文字訓詁外,偶爾也有借題發揮、感傷時事之語。清代陳奐《鄭氏箋考征》,對《鄭箋》的來源考證頗詳。通行的有《四部叢刊》影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四部備要》本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死法與活法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