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南宋后期江西詩歌·王炎午、謝枋得
王炎午(1252~1324),初名應梅,字鼎翁,別號梅邊,廬陵(今江西安福洲湖)人。炎午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刻苦讀書,曾從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補中大學上舍生。臨安陷后,拜謁文天祥,竭盡家產助勤王軍餉,文天祥留置幕府,以母病歸。后聞文天祥兵敗被俘,特作生祭文以勵其死。及至文天祥英勇就義,王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入元后,杜門卻掃,肆力詩文,更其名曰炎午,名其所著曰《吾汶稿》,以示不仕異代之意。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南宋書》《新元史》有傳。今存詩詞各一首。
王炎午所存詩為《贈戴石玉》: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孰為玉工,師友父兄。仙山之石,今則在我。彼璞之棄,我責之隋。為瑚為璉,如珪如璋。山澤之潤,邦家之光。玉不自毀,人自槿實。聞士稱名,不離其道。
詩為四言古體,古樸渾厚。其所存詞為《沁園春》,初見于《元草堂詩余》卷下: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后杯茶。
這首詞作于宋亡之后。詞的上片從春景入筆,以較多文字寫春光駘蕩,游人如醉;下片則與上片形成強烈對比,轉寫詞人十年來郁結于心的悲傷感慨,抒發目前情懷。全詞借傷春感懷,表達亡國之痛。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榜進士,任撫州(今屬江西)司戶參軍,不久棄官。寶祐五年,謝枋得再次應試,得中兼經科,仍未出仕。然面對蒙軍攻宋,他毅然應召,負責招募民兵,籌集軍餉以資報國。《宋史》本傳曰:
明年復試教官中兼經科,除教授建寧府,未上。吳潛宣撫江東、西,辟差干辦公事。團結民兵,以捍饒、信、撫,科降錢米以給之。枋得說鄧、傳二社諸大家,得民兵萬余人,守信州,暨兵退,朝廷核諸軍費,幾至不免。[1]
后吳潛宣撫江東、西,辟差干辦公事。景定末,謝枋得因得罪賈似道,謫居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縣)。咸淳三年(1267),赦歸。德祐元年(1275),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明年,元兵東下,信州不守,謝枋得改變姓名入建寧唐石山,日日麻衣草鞋,東向而哭。宋亡,居閩中,屢薦不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參政魏天佑強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門人私謚文節。著作有《詩傳注疏》《易說》《十三卦取象》《批點陸宣公奏議》《文章軌范》以及雜著、詩文64卷行于世。
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有時也饒有韻致。如《武夷山中》寫道: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宋朝亡國后,作者隱居閩中,始終不入元仕。此詩為其晚年之作,詩中寂寥的天地寫照,亦為作者亡國后的寂寥心境,而梅花高潔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心志。又如《初到建寧賦詩一首》: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這是他北上前的訣別詩,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比,比喻自己永遠獨立不移的民族氣節,敢于傲霜斗雪的鐵骨松風,亦感人至深。
謝枋得的詞和詩一樣,頗顯沉痛蒼涼,如《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
這首詞是謝枋得過鄆州時所作。該詞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表達自己報國無門之感,慷慨悲歌而催人淚下。詞作尤重心理刻畫,有動人心弦的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注釋
[1]脫脫等:《宋史》卷四二五。
上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近代江西詩詞·王易的詩詞創作與詞曲觀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元代江西詩人·范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