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后村詩話
詩話著作。宋劉克莊撰。該書共十四卷,近六百則,分前、后、續、新四集。據書后跋語說:“前、后集各二卷,六十歲至七十歲間所作。續集四卷,乃公告老歸后所作,時近八十。新集凡六卷,專采唐詩之新警者。咸淳戊辰(1268)五月夏間也,時年已八十二矣。”其中新集六卷是劉克莊晚年失明以后背誦唐詩的記錄,極少評語。前、后、續集,則以評詩為主兼及記事。書中反映的詩學見解,大抵有以下一些:一是主張詩歌要有現實的思想內容和剛健的風格。如稱賞杜甫詩“感時傷世”,有“骨氣”,認為《八哀》詩可比“太史公紀傳”,評“三吏”、“三別”稱“新、舊唐史不載者,略見杜詩”。推許陳子昂、李白“一掃六朝之纖弱”,認為“陳《感遇》三十八首,李《古風》六十六首,真可以掃齊梁之弊,而追還黃初、建安矣”。批評徐陵《玉臺新詠》“賞好不出月露,氣骨不脫脂粉”。二是在藝術上貴含蓄,貴本色,貴獨創。如評杜甫《登高》詩稱:“此二聯不用故事,自然高妙。”評高適、岑參歌行稱:“皆流出肺肝,無斧鑿痕。”評盧綸、李益五絕稱:“意在言外”,“皆有無窮之味”。而韓愈的詩雖“沉著痛快”,“但以氣為之,直截者多,雋永者少”。蘇軾的詩“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謹嚴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合,千變萬態,蓋自以其氣魄、力量為之,然非本色也”。認為韓、蘇之詩,便非本色。又評柳宗元稱:“柳乃本色詩人”,“當一世競作唐詩之時,獨為古體以矯之”。“當舉世為元和體,韓猶未免諧俗,而子厚獨能為一家之言,豈非豪杰之士乎”。評杜牧、許渾稱二人詩“各為體”,“不著姓名亦可辨”。即主張詩應有自己的特色,或謂獨特的創作個性。三是對宋詩的認識和評析。書中稱:“元祐后詩人迭起,一種則波瀾富而句律疏,一種則鍛煉精而情性遠。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又稱:“近歲詩人,雜博者堆隊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費搜索,縛律者少變化。”對蘇、黃詩風,江西詩派及其末流的針砭,均能一語中的,頗為有識。于宋代詩人中,劉克莊特別推崇梅堯臣和陸游,稱“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惟放翁……南渡而后,故當為一大宗”,亦可謂別具慧眼。此外,書中還大量錄詩,保存了不少宋詩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宋代諸詩,其集不傳于今者十之五六,亦皆賴是書以存。”因而有較高的資料價值。但作為詩話著作,書中錄詩及抄引前人著作如《韓詩外傳》、《西京雜記》、《朝野僉載》等,往往連篇累牘,汗漫無禁,還夾入許多與詩無關的內容,又不免有冗長枝蔓之嫌。有《適園叢書》本、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史詩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唐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