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翁方綱
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順天府大興(今屬北京)人。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翰林編修,擢國子監司業,官至內閣學士。先后典試江西、湖北、順天鄉試,曾督廣東、江西、山東等省學政。方綱精研經術,著有《詩附記》、《禮記附記》、《論語附記》、《孟子附記》、《經義考補正》等書。尤精金石之學,所著《粵東金石略》、《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并參以《說文》等書,考證至精。亦精于詩學,有《杜詩附記》、《蘇詩補注》以及《石洲詩話》、《小石帆亭著錄》等著作。方綱屢主學政,享高壽,一時名士才子多出其門,成為一代詩學領袖,對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間詩歌創作有很大影響。清初至乾隆前半期詩壇為神韻說、格調說所牢籠,格調說易流于空疏,神韻說則近于寥闃,方綱別樹一幟,強調在“研理”、“觀書”的基礎上,倡導肌理說,開創了“學人之詩”。其詩學宋,注重鋪敘刻畫,如陸廷樞所言:“覃溪自諸經傳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于其詩。”(《復初齋詩集序》)詩多為題畫題字、說道論藝、行旅訪古之作,如《石鼓歌》、《蘇詩補注刻成有述》、《拱北樓刻漏歌》等。善用賦體,對于所描寫的事物刻畫得窮形極相,充分表現出其描寫之才能,如張維屏所言:“《復初齋集》中詩幾乎言言征實,使閱者如入寶山,心搖目眩,蓋必有先生之學,然后有先生之詩。”(《聽松廬文鈔》)方綱以學問入詩,平庸之作便流于枯澀呆板。洪亮吉批評肌理派時云:“只覺時流好尚偏,并將考證入詩篇。美人香草都刪卻,長短皆摩《擊壤篇》。”(《道中無事偶作論詩絕句二十首》)袁枚也批評翁方綱說:“天涯有客號詅癡,誤把書抄當作詩。”(《仿元遺山論詩》)這些批評雖不無以偏概全之嫌,卻切中其部分作品之要害。方綱也有一些寫景抒情小詩頗可誦,如:《寄內》中的“三千里外挑燈話,四十年前聽雨心”;《韓莊澗》中的“秋浸空明月一灣,數椽茅店枕江關”。無論寫情,還是繪景,在擺脫學問之后,顯示出其清新感人的一面。著有《復初齋詩集》、《文集》,《復初齋集外詩》、《集外文》等。《清史稿》卷四八五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羚羊掛角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聊齋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