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李德裕
初名緘,冠后更名德裕,字文饒,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少隨父吉甫游宦四方。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返京,不愿應科舉考試,遂以蔭補校書郎。父吉甫入相,避嫌外出為幕府從事,曾應張弘靖之辟,為河東節度使掌書記。元和十四年,隨弘靖入朝,除監察御史。次年,為翰林學士,與同在翰林的李紳、元稹交好,時稱“三俊”。穆宗長慶(821—824)初,德裕頗受信用,禁中書詔,多由其屬草,賜金紫,兩年間,由屯田員外郎經考功郎中、翰林承旨、中書舍人直至御史中丞。長慶二年(822),由于李逢吉排擠,出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在浙八年,頗有惠政。文宗大和三年(829),奉詔入京。裴度欲薦以為相,李宗閔得宦官之助先秉政,遂出德裕為義成節度使。次年,宗閔引牛僧孺為相,以排擠裴度、元稹、德裕等為事,牛、李黨爭遂日趨激烈。大和四年,德裕轉為西川節度使,在蜀時,注重邊防,抵御南詔、吐蕃入侵,抑制浮屠,革除舊俗。大和六年,入為兵部尚書。次年,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執政期間,除弊俗,破朋黨,禁抑兩淮大賈,欲有所為,而次年即因黨爭被李宗閔排擠出為浙西觀察使,貶為袁州刺史,改滁州刺史。開成元年(836),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后再任浙西觀察使。開成五年,武宗繼位,德裕入朝為相,秉政五年馀。武宗會昌(841—846)年間,德裕獨攬大權,外御回鶻侵擾,內平藩鎮割據,抑制佛教狂熱,破除朋黨積習,裁減冗員,整頓吏治,頗有成效。會昌六年(846),武宗去世,德裕罷相,人亡政息。牛黨黨人白敏中,令狐绹等執政,借“吳湘案”貶德裕為崖州司戶參軍,卒于貶所。德裕是政治家,不以文學名世,其存詩一百馀首,以寫其游宦生活為主,詩中雖未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但各地風貌習俗屢現于筆端。李氏詩注重思想感情,反對雕章琢句、追求聲律。其貶嶺南途中所作諸詩如《盤陀嶺驛樓》、《謫嶺南道中作》、《到惡溪夜泊蘆島》、《嶺外守歲》等,皆能就景寄懷,純以情感人,風格抑郁凄婉。德裕還長于駢文,風格雄奇駿偉,王士禛以為與陸贄不相上下。李氏詩文皆收入《會昌一品集》,后人或改題為《李文饒文集》、《李衛公文集》。新、舊《唐書》有傳。今人傅璇琮撰《李德裕年譜》,頗詳盡,對兩《唐書》錯誤之處多有駁正。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李希圣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李白和他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