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妙造自然
古代詩學概念。指詩歌創作元氣充沛,精神發越,臻于自然高妙的境地。語出唐司空圖《詩品·精神》:“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青春鸚鵡,楊柳樓臺。碧山人來,清酒深杯。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司空圖《詩品》列二十四品目,另有“自然”一品,以“當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楊廷芝《廿四詩品淺解》)為自然。此“精神”一品則強調“自然”之境的取得必以“精神”為底蘊,并非是不經意地隨手拈來皆“自然”。首先當收攝心氣,使精神振作;次則求環境之契合,譬如春日之鸚鵡,楊柳掩映下的樓臺,詩人有清酒深杯相伴,有高人逸士相往來,則精神愈益爽發,此時“生氣遠出”,落筆為詩,便可臻于自然之妙境。因為宇宙萬物自然之道本是充滿蓬勃生機的,故司空圖于此強調指出有生氣、有精神者為自然。此亦與“自然”一品所謂“俱與道往,著手成春”之意相合。就此清孫聯奎《詩品臆說》解釋道:“文字不自然,精神不振作故也,有精神自能入妙。余嘗愛杜詩‘兩個黃鸝’絕句一首,無一字不精神,無一句不自然,通首摸之有棱,擲地有聲,又渾融無跡,則誠妙造自然而不容人裁正者也。”以自然為貴的審美觀肇端于道家,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本于“道”,“道法自然”。莊子批評“澶漫為樂,摘僻為禮”(《馬蹄》),指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這是一種以質樸為自然的審美觀。然自然本身又是豐富多彩具有無限生機的,故漸漸地以生動為自然的審美觀也出現了。鐘嶸《詩品》引惠休語稱謝靈運詩如“芙蓉出水”,李白《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亦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贊美自然的藝術風格,均著眼于自然的生機。但是,司空圖的“妙造自然”,又進一步將自然的藝術風格與作者的精神相聯系,認為只要詩人有真思想,真感情,一任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就能“生氣遠出”,“妙造自然”,其詩力追造化,具真精神而萬古常新。這一理論認識,可說更進了一層。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太白體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