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骨氣
古代詩學概念。在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篇中,“骨”與“氣”分而論之,云:“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思不環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分別從語言和神氣兩方面來討論。至鐘嶸《詩品》則合二為一,卷上評曹植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但鐘嶸也常將“骨”、“氣”作為兩義對待。他評劉楨詩“真骨凌霜”,是指詩的立意堅貞高拔,與評曹植“骨高”角度相同。他又評劉楨詩“仗氣愛奇”,也與曹植評語“氣奇”思路不二。“氣”就是氣勢。陳子昂推崇“漢魏風骨”,稱譽“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氣端翔”與“骨氣奇高”造語相仿,氣翔則高遠,骨端則耿直。序文于“骨氣端翔”之前感嘆說:“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可以推測,“骨氣”與“風雅”密切相關,“骨氣端翔”也就是贊美《詠孤桐篇》的立意不失《詩經》的雅正,同時又具有唱嘆回旋的氣勢風韻。對曹植的評語“情兼雅怨”,即是說他的詩有《詩經》的“風雅之致”。綜上可知,以“骨氣”論詩,它包括立意和氣勢兩個方面。劉勰《文心雕龍·風骨》:“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建安詩多“骨氣”,“言氣骨則建安為儔”(《河岳英靈集·集論》),可見有“骨氣”的詩,立意高拔不俗,性情梗概雅厚,決不凄涼哀怨、多愁善感。它直抒胸臆,不尚雕鏤,故一氣流轉,得勁健之勢。鐘嶸評劉楨詩:“氣過其文,雕潤恨少”。少則氣盛,多則支離,所以“體被文質”,方得“骨氣”。有“骨氣”的詩,其感慨多因現實而發,梗直不屈,風格剛健。楊炯《王勃集序》說龍朔年間詩文“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缺乏現實內涵,語氣委弱綺靡,詩也就沒有“骨氣”。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馬君武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鮑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