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文鏡秘府論
詩格著作。日僧空海撰。空海(774—835),俗姓佐伯,幼名真魚,贊歧國多度郡屏風浦(今日本香川縣善通市)人。曾隨外舅阿部大足受《論語》、《孝經》及史傳等,兼學文章。皈依釋氏后,改名無空,后又改教空、如空。三十一歲時銜命赴唐留學,入長安西明寺,受灌頂禮,后得遍照金剛名號。在唐留學三年,回國后成為日本真言密宗始祖。晚年隱居紀伊國金剛峰寺。卒后八十六年,日本醍醐帝追謚弘法大師。為普及漢詩文的寫作,他曾據在唐時所搜材料刪削整理,編成《文鏡秘府論》六卷,約成書于大同四年至弘仁七年(809—816)之間,后又摘要寫成《文筆眼心鈔》。此書一直流傳于日本。清光緒年間,楊守敬赴日考察后撰成《日本訪書志》,論及此書,遂引起中國學者的注意。1930年,儲皖峰根據楊氏介紹,取其中論聲病部分題為《文二十八種病》印行,受到人們重視。197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出版全書。《文鏡秘府論》乃初、盛唐詩格之集大成者,其直接引用的文獻,約有十八種,其中除皎然《詩議》及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外,大多已在中土失傳。即使如上述二書,文字與今本流傳者亦有差異,皆堪援以參校。其內容主要涉及詩文寫作之聲律、對偶、體勢等。全書六卷,以同六合之數。其中天卷論聲韻,地卷論體勢,東卷論對偶,南卷論文意,西卷論病犯,北卷論對屬。書中保存了大量有關聲律、對偶理論的早期材料,對于考察古詩到律詩的演變過程,以及齊梁至初盛唐的文學理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歷史上,此書曾推動日本的漢詩文寫作,而對于今人從事初、盛唐詩論的研究,以及輯集六朝、唐代的佚詩佚文,亦可資利用。今人王利器有《文鏡秘府論校注》,日人興膳宏有《弘法大師空海全集·詩文篇一》(《文鏡秘府論》、《文筆眼心鈔》)譯注。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文選音義
下一篇:詩詞研究·新加坡的中國古典詩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