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熟參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詩道如是也。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隱者。”“參”謂玄思冥想,明悟道理。原指“參禪”,是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文學批評術語“熟參”從佛學中移借過來,強調對作品熟讀深思,以領悟其奧妙。宋人好以禪喻詩。嚴羽之前,吳可《學詩詩》云:“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韓駒《贈趙伯魚》:“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嚴羽在前人基礎上,更提出了依次“熟參”自漢魏至宋代各個階段的詩歌,以鑒別比較它們不同的風格、造詣和境界,從而決定選擇其最上一境為自己作詩的榜樣,以達透徹之悟。他認為“見詩”之“廣”,“參詩”之“熟”是了解“詩道”,提高創作的可靠途徑。“熟參”說雖然是宋代詩、禪互滲的產物,但與古代文學鑒賞、批評理論也有內在聯系。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熟參”正是“博觀”之意。嚴羽要求詩人通過“熟參”眾制,確立以漢魏、盛唐詩歌為“第一義”之悟,開啟了明代前后七子“詩必盛唐”說的先聲。前后七子漠視晚唐和宋代詩歌,則是對嚴羽提出的“參”詩范圍不明智的減縮。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瀛奎律髓匯評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王季重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