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慷慨任氣
古代詩學概念。原是南朝梁劉勰對建安詩人創作特點的概括。語見《文心雕龍·明詩》:“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慷慨任氣,指情感激蕩,直抒胸臆。《文心雕龍·時序》并從時代環境解釋此種風貌形成的原因:“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漢末社會動亂,戰爭頻仍,激發了詩人們感時傷亂、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也培育了他們澄清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發之于詩,便形成情思慷慨的動人風貌。同時,此種風貌的形成,與人們喜好強烈情感表現的審美情趣也有關系。曹植即自稱“其所尚也,雅好慷慨”(《前錄序》)。又與建安詩人接受漢代古詩和樂府影響、語言和表現手法較為質樸有關。他們“稱景物則不尚雕鏤,敘胸情則唯求誠懇”,“文采繽紛,而不能離閭里歌謠之質”(黃侃《詩品講疏》)。因其表現較為疏朗渾樸,故容易顯得慷慨多氣。建安詩歌此種優良風格,為后世所推崇。南朝時除劉勰予以稱道外,鐘嶸《詩品》亦重視“建安風力”,稱曹植詩“骨氣奇高”,劉楨詩“貞骨凌霜,高風跨俗”,均與“慷慨任氣”同旨。盛唐詩人自覺學習建安詩風,對于駿爽,剛健的盛唐之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感舊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捫虱新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