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十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二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七·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七·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七·二十四]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七·二十五]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九·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十一·一]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十一·二十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十五·三十九] 子曰:“有教無類。”
[十六·十三]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詩乎?’對曰: ‘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禮乎?’對曰: ‘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十九·十二]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十九·十三]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十九·二十二]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鑒賞〕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自三十歲開始收徒講學,以后終身從事教育事業,從未間斷。他在漫長的一生中做了許多事情,其中最有成效的是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整理和研究。他在我國歷史上最早興辦私人學校,倡導私人講學風氣。孔子一生培育了三千名學生,其中有七十余人成為哲學、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
在教育問題上,他既高瞻遠矚,從大處著眼,以樹人為教育的根本方針;又從細處著眼,摸索、總結和倡導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無論是在教育實踐活動方面,還是對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國是世界最早開創平民教育的偉大傳統的國家之一,這應當歸功于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所謂“有教無類”是說,對于有志于學習的人,不分等級貴賤、財富多寡,門第顯微,年齡大小,也不論出于什么氏族或民族,一律接受,加以教育。孔子自己正是這樣做的。孔子說,凡是送給我十條干肉的人,我都會收他做學生的,他收的費用是非常低的。因此他的學生中有的出身非常低微,有的生活十分貧窮。如仲弓的父親是“賤人”,公冶長曾坐過牢,原憲居陋巷,穿破舊的衣服,戴破舊的帽子,閔子騫曾穿蘆衣為父親推車,子路吃野菜,背米走百里,去撫養母親。孔子對他們沒有任何歧視。在他以前,教育是為貴族所專有,平民無權問津。“有教無類”的主張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使教育為全體人民服務。不僅如此,孔子還平等對待學生,不論他們親疏貴賤。孔子弟子陳亢曾經問孔子兒子鯉,有沒有從他父親那里獲得特別的教導,鯉告訴他,父親只是教他學《詩經》和禮,可見鯉沒有得到任何特別的對待,這完全解除了陳亢對孔子在教學上特別關照其兒子的懷疑,使他深深地感到孔子人格的偉大。
從根本上說,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活動最大特點是充滿人文精神,他以人為本,把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最高目標,孔子立足于這一基本點,正確地處理和解決了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孔子重視知識的傳授、學習,以及技能的培養,以便為學生提供謀生的手段,但是,孔子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目的是培養人性獲得全面發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以此為導向,孔子規定的教育內容囊括了古代品質培育和知識傳授的各個方面。
在教育內容上,孔子規定“文行忠信”的統一。“文”是知識,學問,智能,文才。孔子要求學習古代中國文化視野中一切有用的知識。他特別重視學習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把它們規定為教科書,如《詩經》。他認為《詩經》涉及的知識很廣,包括天地萬物,治國經邦,交際應酬,可學的東西很多。他要學生對經典反復誦讀、研究,從中闡發新意,即他說的“溫故而知新”。今人所謂的“說不盡的《紅樓夢》”、西人所謂“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講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不滿足于知識的灌輸,還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增進他們的智慧。因此孔子經常提倡“思”,要求“切問而近思”(《子張》),警告學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行”既指合乎道德的品行,行為,也指有益于社會的作為,事功。“忠”是竭誠為國家和社會服務,所謂“學而優則仕”也是要求報效國家。“信”是以真心待人接物: 為人行道義,做事講信用,待人遵信義。由上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德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提高他們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增強他們的精神活力和意志力,養成純真高尚的情感和節操。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思想,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人們借鑒。他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自覺學習的動力。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提倡快樂學習,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學無常師,向一切有德行、有知識的人學習。孔子自覺地實行啟發式的教學,曾經說過: 我在教學生的時候,他如果還沒有經過苦思冥想而仍然弄不懂的時候,我是不去開導他的,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物一只角的樣子,他不能由此回答此物另外三只角的樣子,這樣的學生我就不再教他了。因此他重視的不是灌輸,而是發問。他不僅經常問學生,而且鼓勵學生問先生,孔子常常稱贊提問的學生“大哉問!”(《八佾》)“善哉問!”(《顏淵》)顯然,這些都是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而不是讓他們用力于死記硬背。
孔子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況、成長規律,決定教學內容、答疑方式、指導意見。子路是一個勇敢的人,做事莽撞,他問孔子聽到好的主張是否馬上就行動,孔子答: 有父兄在,怎能不征求他們的意見就行動呢?而冉有做事謹慎,遇事常常猶豫不決,他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則說,聽到了就要馬上行動。有弟子對孔子回答同樣問題卻有兩個不同的答案表示不解,孔子解釋說: 冉有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子路好勇過人,因此我要約束他。可見,因材施教是孔子自覺采用的教學方法。《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說多種多樣,說法前后往往十分不同,原因之一是孔子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不同的學生采取最適合的說法。
孔子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與學生教學相長。他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博大精深的學問、靈活適宜的方法贏得了弟子們的尊敬,他的弟子顏淵說: 老師的學問,抬頭仰望,越發覺得高大;俯首鉆研,越是覺得深刻;學理精奧,無窮盡,不滯礙;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導我,用各種典籍豐富我的知識,使我想停止前進也不可能。(《子罕》第十一章)孔子是古今教師的偉大楷模,他的卓越的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有助于糾正應試教育、分數至上、教書不教人等弊端,使教育事業重新恢復人文精神。
上一篇:《殺身以成仁·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欲速則不達·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