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詞論· 西河詞話》新詩鑒賞
詞論,二卷,清毛奇齡撰。奇齡見《西河合集》。
書中所記大多為清初詞壇遺聞軼事,亦論及詞韻、詞體等方面的問題,后附作者自己所寫詞章。
毛氏通音樂,精于考訂,“詞曲轉變”一條系統論述了詞曲演變過程。他以《西廂記》為例:北宋末有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演張生、崔鶯鶯故事,共十二章,“則純以事實譜詞曲間,然猶無演白也”(按:此“演白”指人物對白)。至金章宗時則產生了董解元所作“西廂彈詞(即《西廂記》諸宮調),則有白有曲,專以一人彈,并念唱之”。這比鼓子詞已是很大進步?!八煤蠼鹱髑鍢?,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笙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詞。而復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兒者,并雜色人等入勾欄扮演,芻芻隨唱詞作舉止。如參了菩薩,則末泥祇揖:‘只將花笑撚’,則旦兒撚花類。北人至今謂之連廂,曰‘打連廂’,‘唱連廂’,又曰‘連廂搬演’。大抵連廂舞人而演其曲,故云?!边@種“連廂”,已經很接近戲曲,但它仍屬于說唱藝術。因為它仍是“舞者不唱,唱者不舞,與古人舞法無以異也”,而且角色也不固定?!爸猎嗽烨瑒t歌者舞者,合作一人,使勾欄舞者,自司歌唱,而第設笙笛琵琶以和其曲,每入場以四折為度,謂之雜劇”。雜劇雖是戲曲了,但它仍有“連廂”之遺跡:“其時司唱猶屬一人,仿連廂之法,不能遽變?!彼€“得連廂詞例,謂司唱一人,代勾欄舞人執唱。其曰‘代唱’,即以逗勾欄舞人自唱之意”。連廂與雜劇不同之處還在于連廂“唱者只二人,末泥主男唱,旦兒主女唱”。雜劇則或旦、或生一人主唱。后來又發展演變為南曲,則雜色人等皆可以唱。
毛氏又言他少年時看《西廂記》,見每一出末,扮演人下場后復唱,且復念正名四句。劇尾齊下場后,復有隨煞一曲,正名四句,總目四句。這些是誰念誰唱,總弄不清。后得“連廂詞例”得知“司唱者在坐間,不在場上。故雖變雜劇,猶存坐間代唱之意”。這一段大致勾畫出詞曲演變軌跡和它們之間的承繼與嬗變之關系,對于研究詞曲很有參考價值。
因作者通音樂,他對一些豪放詞人如辛棄疾、蔣捷等懷有偏見,認為他們的詞演唱效果差,不足效法。
他對沈雄所撰《詞韻》也不滿,認為它“失古意”,這反映了對于詞體這個抒情詩體制,毛氏是采取了保守態度的。
此書收入唐圭璋所編《詞話叢編》。
有中華書局1986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梅村家藏稿》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詩切》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