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著·老子
道家經典。相傳為春秋末年老聘所著,書以人名,故稱 《老子》。全書僅五千余字,分為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上篇為 《道經》,下篇為 《德經》,故此書又名 《道德經》。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 《老子》,上下篇的次序恰好相反,《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是《老子》現存最早的版本。《老子》上篇論 “道”,下篇論 “德”,“道” 和 “德” 都是形而上的范疇,前者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后者指宇宙萬物的本性,而都歸結為 “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后代學者多將此書視為哲學著作,但老聃著此書的本意,并非探討形而上的玄學問題,而是為帝王提供一種“南面之術”,即 “無為而治”。據現代學者高亨考證,上引 “人法地”一段文字的原文應是: “王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事實上,《老子》 五千言皆為 “侯王”而發,書中所言 “圣人” 都指有君位的圣人即侯王,而非無位的圣人; 其所謂 “上德”、“上善”、“上仁”、“上義”、“善為道者” 以及“我”等等,都是侯王的別稱。他告訴帝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社會都有其自然規律,只要順應這個規律,帝王就可以“垂拱而治”。儒家主張人治,要求帝王以身作則,為天下表率,孔子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帝王先要自己作圣人,然后才能治天下。老子的思路全然不同,他打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方: “治大國若烹小鮮。” 如果廚師煎魚時老是翻來翻去,結果肯定是一鍋糟; 治理國家也一樣,如果帝王管得太多,結果也肯定是一團糟。這種觀念在西方,直到兩千年后,才由美國思想家梭羅在其《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一文中表述出來: “管事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顯然,要說服至高無上的帝王不管事,并不容易。所以,老子就搬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 “道”來,而且說得 “玄之又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 富有魅力甚至神秘色彩的語言,使后代大多數讀者忘記了這本是一部帝王術,卻將其當作人生哲理來涵泳玩味。戰國時代的莊周從中體會出人生的真諦,將老子 “清靜無為” 的帝王術變為 “逍遙自在” 的人生哲學,魏晉之際的士大夫則從中感悟到宇宙以及人生的奧秘,將其發展為形而上的玄學。而東漢以后的神仙方術之士則從 “谷神不死”、“長生久視” 等神秘的語言中得到宗教的啟示,竟將其奉為道教的 “真經”。至于老聃著書的本意,似乎只有戰國末年的法家韓非心領神會,其法治思想的哲學基礎就是老聃的 “無為主義”。《韓非子》 中有《解老》、《喻老》兩篇,就是闡釋 《老子》 政治原理的文獻。無論如何,《老子》一書雖然只有寥寥五千言,還不及現代哲學教授一篇平常論文的字數,但其給后人提供的智慧和啟示,卻是這些哲學教授嘮嘮叨叨千百萬言也難比于萬一的。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經學
下一篇:哲學·人物·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