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 歸田類稿》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卷,詩賦九卷,元張養浩撰。養浩(1269~1329)字希孟,號云在,濟南(今屬山東)人。以省薦為東平學正,拜陜西行臺中丞,以辦理賑災,積勞成疾卒。
張詩多以家鄉山水田園景色為題材,生動描繪了大明湖、歷下亭、趵突泉等名勝的美麗景致和生動,表現出作者歸田之后的得意與滿足,這是因為張氏對于仕途艱險和高層統治集團內的勾心斗角有深刻的認識:“我夢上寥廓,宮殿深綺云。上有龍鳳飛,下有虎豹蹲……坐覺宮殿搖,縹緲驚心魄。欲下客相挽,酌我青霞樽。”(《古意十首》之一)表面上是寫夢,實際上是現實政局在詩人頭腦中的反映。《古意》十首寄托遙深,用比興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及個人出處大節的看法和意見。
張氏大量讀史詩,寫法平直,質木無文,而見解又多平庸。特別是《詠史》四十四絕句,相當于當時“話本”編者所作《詠史》詩的水平。作者辦理賑災事務時所作《哀流民操》簡直就是一幅流民圖。其中的“哀哉流民!為鬼非鬼,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無缊袍,女子無完裙,哀哉流民!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讀之令人酸鼻。
張詩平直淺露,受到散曲的影響。在曲為佳句,移植詩中可能是敗筆;詩、詞、曲三體各有其特質。
張集本作者自編四十卷,己刻于龍興學宮,后經危素刪定為十八卷。明末有二十七卷本,“四庫”館臣加以整理,又從《永樂大典》輯出佚詩佚文厘為二十四卷,乾隆末周永年據二十七卷本厘定為二十卷,刻以傳世。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臨漢隱居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魏晉南北朝部分·沈休文詩注》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