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十二因緣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又稱 “十二緣起”。所謂“緣起”,就是“諸法由因緣而起”,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論,是全部佛法的理論基礎。所謂 “因緣”,就是關系與條件。在佛教看來,一切事物或者現象的生起,都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關系,用佛陀自己的話說,就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原始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針對人生問題來談的,它把生命過程分為彼此互為因果的十二個環節,以此來闡明人生痛苦的終極原因。這十二個環節是: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就是愚昧無知,即對佛理的無知;“行” 指由于無明而引起的各種行為與意念; “識” 指投胎時的心識,是先于形體而存在的精神統一體; “名色” 指胎中已具有身心的生命體,名即心,色即身; “六入”又名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器官,指具備了身心的胎兒進一步發育出六種器官而處于即將誕生的階段;“觸” 指胎兒出生后六種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最初接觸,相當于幼兒階段; “受” 指六種器官與外界接觸后獲得的苦樂感覺,相當于童年階段; “愛” 即貪愛,主要指物質貪欲與男女情愛,相當于青年階段; “取” 指由貪愛引起的追求執取,相當于成年階段; “有” 指由貪愛與執取而引起善惡行為,由善惡行為而招致相應的果報,即所謂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生” 指由于善惡果報導致來世的誕生; “老死” 指有生必有死,來世之生仍將趨于老死。佛教認為,人生就是這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所構成的流轉過程,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 “十二因緣”。其中每個環節的兩個概念都是因果關系,例如,無明緣行,無明是行的原因,行是無明的結果,其它依此類推。若從結果逆推,那么人生一切痛苦的終極原因就是無明,蕓蕓眾生由于無明而淪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不得解脫。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十三經
下一篇:禮俗學·習俗·十二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