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節日·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夜,即臘月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取除舊布新之意,“歲除” 的晚上自然叫 “除夕”。除夕的主要習俗有吃團年飯、守歲等,據古代文獻記載,這些習俗可追溯到唐代以前。《東京夢華錄》:“除夕,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蘇軾還以 《守歲》 為題寫過詩: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除夕俗稱“過年”,據說,“年”本是一種猛獸,吃人傷畜,危害極大,天神便將它鎖在深山,只許它在年終時出來一趟,于是每到年終臘月,人們就開始儲備食物,除夕時家家關門閉戶,挑燈守歲,在門口貼紅紙、放鞭炮威嚇 “年”,“年” 無可奈何,只好又回到深山。除夕守歲的習俗據說就與防備 “年” 的襲擊有關。這自然是一種民間傳說。但歲末驅邪避鬼的習俗,卻是古已有之。據高承 《事物紀原》:“除日驅儺,除夜守歲,飲屠蘇酒。” 儺就是驅邪避鬼的儀式。秦漢以前,每逢歲末,帝王諸侯都要代表國家舉行“儺”,叫作 “國儺”,民間同時也要舉行 “儺”,叫作 “大儺”。這種儀式中有人擊鼓以逐疫,有人跳舞以驅鬼。還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據 《拾遺記》 古人以為桃是西方之木,味辛氣惡,能壓邪伏鬼,古人在除夕就將桃木刻成人形懸掛在門旁,借以壓邪。大約在魏晉以后,桃人演變為 “桃符”,就是在桃板上面畫上神荼、郁壘二神像或徑直寫上二神名,唐宋后也有在門上貼鐘馗像的。
上一篇:經濟學·學說·限田論
下一篇:史學·史籍·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