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品格·忠恕
孔子提倡的為人之道。孔子曾經告訴弟子說: “我的思想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忠恕’ 兩個字。” “忠” 與 “恕”是兩個概念,宋代朱熹注釋: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盡己之心,盡己之力,來成全他人,就是 “忠”;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來寬容他人,就是 “恕”。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忠” 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顯然,“忠” 說的是一種仁愛的精神,“恕” 說的是一種寬容的精神。比較而言,“忠” 比 “恕”難以實行,“恕” 則比 “忠” 更基本,所以孔子曾經以 “恕” 字作為弟子應該終生奉行的金科玉律。孔子的 “恕” 道,不但成了中國人的口頭禪,而且在西方也引起了反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經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而法國大革命的風云人物羅伯斯庇爾在其起草的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即著名的法國 《人權宣言》) 中也引用了孔子的這句格言: “自由是屬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 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 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毫無疑問,孔子的 “恕” 道是中國人對人類智慧寶庫的偉大貢獻。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心經
下一篇:哲學·命題·性無善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