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 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 曰: “日食飲得無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 太后曰: “敬諾。年幾何矣?” 對曰: “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對曰: “甚于婦人。” 太后笑曰: “婦人異甚。” 對曰: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曰: “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師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曰: “無有。” 曰: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曰:“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太后曰: “諾,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
本篇選自《戰國策·趙策四》。這是一篇“字字機警,筆筆針鋒,目送手揮,旁敲遠擊,絕不使直筆,絕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隱,自能令人首肯”(清人余誠語)的異常出色的散文,千百年來一直享受盛譽,入選各種有關集子,讓世人研讀。
本文標題是后人加的。舊本都作“觸詟說趙太后”。現在通行本,有若干已把“觸詟(zhé折)”改為“觸龍”。這個改動是有根據的。因為近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策》殘本,“詟”作“龍”,正好與《史記·趙世家》的記載相印證,因兩書均作“觸龍言”(直書)。“龍”所以變成了“詟”,大概就是“龍言”二字直書連寫之誤,因此,本書則從之。
****
本篇擬作略講,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
一、本篇故事梗概
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趙成王元年(前265年),距今已2200多年了。當時,趙惠王已卒,太子丹,即孝成王初立。由于趙王年幼,太后用事,即趙威后執掌朝政。秦國乘趙政局動蕩之機,進攻趙國。趙國只好向齊國求援。但齊國要以太后愛子長安君為人質,才可出兵救趙。太后溺愛長安君,不予接受。但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大臣們紛紛進諫,均為太后所拒,事情鬧成僵局。這時,一位老臣叫觸龍,看到這種局勢,心里甚急,但他知道又不能如其他大臣那樣“強諫”。怎么辦?經過精心設計,決定以一種委婉曲折的方式啟發太后,使她明白怎樣才是真正愛護子女的道理,自覺地用自己行動來批判溺愛子女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順利地送幼子長安君赴齊當人質,換得齊國出兵,使趙國轉危為安。
這就是“觸龍說趙太后”故事的大要情況。那么,趙太后這個既有權勢,又有一副頑固頭腦的老太婆,到底怎樣被一個僅憑三寸不爛之舌的老臣觸龍所說服的呢?大家讀了作品,就知道了答案。
二、關于本文分段的意見
這篇散文的篇幅568字,比前篇《納諫》略長一些,但不算太長。文章的結構也不復雜,具體的分段,可以有若干不同分法,或粗或細均行。但它的基本結構是三大部分,即:除首、尾兩個部分之外,中間是一個大部分,是文章的“正文”,也是重點。具體分法及其基本內容,我的看法是:
首段:背景與起因——質子救趙,太后拒諫;
末段:史家評議——點明文章主旨;
中段:進諫與納諫的艱苦過程,其中有四層意思:
①自寒暄啟言(即第二小節)——從關心健康說起;
②怎樣才算真正愛子? (第三小節)——由己及人,從一般到深遠;
③點明溺愛子女的危害(第四小節)——以反面事例說明利害關系;
④長安君“質于齊”(第五小節)——“齊兵乃出”,進諫乃成。
三、詮詞釋句與語譯
第一自然段:背景與起因——質子救趙,太后拒諫。
一、詮詞釋句:
趙太后——即趙威后,趙惠文王之妻,趙孝成王之母。
用事——此指執政。成王即位時尚年幼,國事由趙太后全權掌管。
長安君——趙太后幼子的封號,即太子丹。
質——此指抵押品。戰國時,諸侯國結盟往往以國君兄弟、子孫為人質,使盟約具有保證作用。
二、略述大意:
趙太后剛剛替子執政,秦國加緊攻趙。趙向齊討救兵。齊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做人質,我們才出兵。”趙太后不肯,大臣們竭力勸說。太后明確地告訴左右說:“誰再提起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唾他的臉!”
第二自然段:進諫與納諫的艱苦過程:
一、詮詞釋句:
左師觸龍——左師,官名;觸龍,人名,趙國大臣,腳有病。
揖之與徐趨——揖,從王念孫說,是“胥”之誤,通“須”,等待。據《史記》改。徐趨,腳步小,動作快。徐趨,形容費力地向前走,表示對長者的敬重。觸龍腳有毛病,只能“徐趨”。
郄,(jù句),疲勞的意思。
強步——勉強走動。
少益耆食——少,稍稍。耆,通作“嗜”。“少益耆食”,是說稍稍增加一些食欲。
和、色、解——“和”,舒適;“和于身”,即使身體舒適。“色”,指臉色;“解”通“懈”,松弛、和緩。
二、略述大意:
左師觸龍請求見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來見。觸龍做著快步走的樣子向前移動著腳步,在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走不快,失禮了。好久沒來問候太后,我還自己原諒自己。可是,又擔心太后玉體不適,所以今天特來朝見問安。”太后道:“我是靠車子才能行動的啊!”觸龍問道:“每天飲食定量沒有減少吧?”太后說:“只喝點兒稀粥罷了。”觸龍說:“老臣近來胃口也不好,卻還是支撐著出去散散步,走上那么三四里路,稍微增加一點胃口。這樣,對健康有好處。”太后道:“我可做不到哩。”這時,太后的怒氣,略微消減了一點。
第三自然段(續上)
賤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息,子。
不肖——不賢,沒出息,也是謙辭。
黑衣——此指宮廷侍衛隊,因趙國衛士穿黑衣。
沒死以聞——沒死,冒死,冒著死罪。以聞,把事情告訴您。聞,此言稟告。
填溝壑——對自己死的謙卑說法。“媼”(ǎo襖),對老年婦女的尊稱。“燕后”,趙太后的女兒,嫁與燕王為后。
持其踵——持,制止;踵,腳后跟,是說母親拉著女兒,使女兒不能舉步。
必勿使反——反,同“返”。古代諸侯女兒嫁與他國國君,只有丈夫被廢或亡國,才能回父母之國,所以祝愿“必勿使反”。
二、略述大意:
觸龍向太后說道:“老臣有個孩子叫舒祺,排行最小,不成器。而臣年已垂垂老矣,總是寵愛他。求您讓他補上一名侍衛來保衛王宮吧。因此,敢冒死來向太后稟告。”太后說:“遵辦! 他年紀多大?”觸龍道:“十五歲,年紀雖小,老臣巴望趁自己還活著,將他拜托給太后。”太后說:“男子漢也寵愛自己小兒子嗎?”觸龍道:“比女人家還厲害呢!”太后笑道:“女人家寵愛子女更厲害。”觸龍回答道:“老臣私自認為,太后疼愛燕后勝過長安君好多。”太后糾正說:“您錯了,我疼燕后哪里比得上疼愛長安君啊!”觸龍進一步道:“父母疼愛子女,要替他們作長遠打算。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時候,大家看到您撫摸著她的腳跟哭個不休,因她嫁得太遠而悲傷,真夠痛心的! 燕后走了之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每當祭祀,總要替她祈禱、祝福。千萬不要讓她返國呀! 這還不是替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有子子孫孫來繼承王位嗎?”太后道:“是的。”
第四自然段(續上)
一、詮詞釋句:
三世——即三代。父子相繼為“一世”。這三句是說,從三世以上,一直推到趙氏由大夫封為國君時(即趙肅侯)。趙氏本為晉國大夫,后與韓、魏共分了晉國。
微獨——非但,不僅。微獨趙,不獨是趙國。
奉與重器——奉,通“俸”,俸祿。“重器”,指寶物或象征國家權力的金玉鐘鼎之類。
膏腴(yǘ魚)——肥沃。“恣(Zì自)”,聽憑。
及今與山陵崩——前者是說趁現在。后者,是古人對國君去世的一種尊敬而避諱的說法。
二、略述大意:
觸龍說:“從現在起算到三代以前,以至上推趙氏建國之初,趙王的子孫能夠累代封侯,至今不絕的還有嗎?”太后答:“沒有了。”觸龍又問道:“不光是趙國,就是別的諸侯國,子孫后代繼續不斷封侯的還有嗎?”太后說:“我不曾聽說。”觸龍接著說:“這些人呀,近的說自身遭到不幸,當代就完了;遠的說,還累及子孫,難道這些封了侯的子孫一個個都是本身不好嗎?只是因為他們地位雖高,卻未建有什么功勛;他們俸祿雖多,卻沒有什么勞績,而且還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如今,太后抬高了長安君的地位,給他肥沃的封地,賞賜很多財寶,而不讓他及時為國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長安君怎能在趙國站穩腳跟?我認為太后為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所以說,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后!”太后聽完這一席話,下決心說:“哦! 那就聽憑你安排吧!”
第五自然段(續上)
一、詮詞釋句:
約車百乘——約車,即為車套上了馬,也即備車。百乘,百輛。
質于齊——讓長安君去齊國當人質。
二、略述大意:
于是,人們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到齊國去當人質。齊國也就出兵前來救趙了,使趙國國勢轉危為安。
第六自然段:史家評議,點明主旨
一、詮詞釋句:
子義——趙國有識之士,生平不詳。
無功之尊,無勞之奉——未有建功而倖得尊位,沒有辛勞而得到優厚俸祿。
二、略述大意:
趙國賢士子義聽了這件事后,曾評議說:“作為一個國君的子孫,乃皇帝親生骨肉,尚且不能仰仗沒有功勞而得到高貴名位,沒有勞績而取得豐厚俸祿,也未能保住了自己的金玉等貴重器物,更何況做臣子的呢!”
四、這篇散文給人什么啟示?
此文給人們的啟發可能很多,至少以下幾點是發人深思的——
第一、值得重視的是觸龍的愛國精神
本篇講述的故事,其情節不無曲折,但文章的中心,卻是十分明白的,就是文尾,作者借“子義”這位賢士之口,說出幾個警策之辭:“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俸),而守金玉之重。”也就是觸龍要千方百計地闡明的一個重點,即:為國立功,其位尊而永固;無功受祿,雖位尊而難固。為此,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也不管個人得失,一門心思為趙國安危而操勞。他在大敵當前(包括外侵之敵和內部“思想敵人”),敢于鋌而走險,冒死進諫,態度是勇敢正直的,但方法卻是曲折迂回的,經過努力,終于取得進諫勝利。這個勝利的實質,是一次保家衛國的巨大勝利。因為如果進諫失敗,不但危及觸龍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死大事,而且是危及趙國生靈涂炭及其存亡。因此,觸龍的行為,完全是一種忠于社稷、愛護國家的“大愛”精神,很值得發揚。
有人或許會說,觸龍所忠的趙姓天下,所維護的也是奴隸主政權和國家。這值得發揚嗎?當然,觸龍的愛國精神和現代的愛國之義,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但是,我們以唯物史觀來看待歷史上這個問題,這種對國家、對社稷的忠誠,還是應當肯定的,觸龍的愛國精神,不但不能抹煞,而且應當受到后人的尊重與發揚。
第二、觸龍的工作方法,值得學習
趙國處于外敵入侵,國家危急之際,趙國若干大臣都向當時主政的趙成王之母——趙太后開展了諍諫活動,其效果均不佳,甚至惹得太后要“唾其面”,大發其怒。在同樣條件、同樣對象和同樣時間下,而觸龍的進諫,為何取得了“全面勝利”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諄諄善誘的工作方法所起的巨大作用。趙太后為大臣們所“強諫”,搞得非常惱火,大發脾氣地說:“老婦必唾其面!”可是,經過觸龍那套精心設計的細致的、有效的教育,終于自覺地交出愛子“質于齊”。
這套方法的特點是:①關鍵是抓住進諫對象的內心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諍諫;②在諫辭中,利、理、情并用,而重于情。主要是動之以情,改變其初衷。值得注意的是,他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矛盾藏于“深愛”與“淺愛”的形式之中,便于因勢利導;③在說服方式上,采取從近到遠,由淺入深、諄諄善誘方法,陳述事理,消解情結;其語言委婉而周詳,語風細膩而誠摯。最后,震撼靈魂,自覺反思,太后終于作出了令大家欣慰的既意外又意內的決定:長安君質于齊,齊即出兵救趙。
第三、在文章的寫作技藝上,也有不少可效法之處
這篇不算短,也不算太長的文章中,除了剪裁精巧、詳略得當和構思縝密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特色是:主要通過記言,特別是用對話藝術來寫人物、塑性格和表現主旨。這個特征在《國語》和《戰國策》中表現得很突出,也是先秦散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們從這篇散文中可以看到,觸龍對趙太后所進行的全部說服工作,幾乎全是通過“對話”來表現、來完成的。不知你們注意了沒有,全文共用了“曰”、“笑曰”、“對曰”等二十三處之多,還有該有“曰”而以引號代替的不計在內。其中除首尾兩段兩個“曰”之外,二十一個“曰”,就是進行了二十一次對話。其人物形貌、人物表情、人物心態,以及人物性格等等,均在這個“曰”字中,被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出來。而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由這個“曰”而體現了出來。在這里,不妨讓我們跟著觸龍與太后的對話線索神游一番語言藝術之宮。
第一組對話(也可算是神游語言藝術之宮的第一站),是記錄敘家常道寒暄,從而獲得“太后之色少解”,平息了太后的盛怒,也只有這樣才有了向太后說理的前提條件。同時,也初步描繪觸龍這個剛出場人物的音貌和氣質,對太后形象的刻劃,也比剛出場時進了一步——從外貌進入內心描述。
第二組對話(即神游之第二站),通過敘兒女之情,關心后嗣培植,并用“溺愛”與“淺愛”的比較法,引出了一個愛子女,以及如何真正愛子女的重要倫理問題。這樣,就使兩顆老人的心碰撞一起,并在“天下父母心”的共同基礎上溝通了起來,其感情更為接近了。這是以下說理的重要基礎,只有共同感情,才有共同語言。關于“什么是真正愛子女”的說理,才比較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還是運用了“對話”,較具體地刻劃了觸龍這位有識之士的形象。特別是趙太后的心理活動和某些性格特征,也在對話中得到了很好表現。
第三組對話(即神游之第三站),在回顧歷史的問答中,用“旁擊法”,正面地指明溺愛(即“計短”)與真愛(“計深遠”)的不同后果,從長遠意義上曉明了利弊。這里,太后已經完全地被折服了,自動交出愛子“質于齊”(但注意,觸龍的諫詞中從未出現這個“質于齊”的話語)。至此,觸龍與趙太后的對話結束了,進諫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于是,一位忠心耿耿,富有識見的愛國老臣形象和一個固執偏私的女性統治者性格,也都在一系列的對話中,鮮明地塑造了出來。
有人認為趙太后是一個冥頑不化的典型。在此看來,這個結論似乎并不恰當。因為從全人來看,歷史上的趙威后(即趙太后)是一個具有一定“民本”思想的女性(見《趙威后問齊使》)。就從此篇來說,趙太后對“質齊”之事,也是先固執,而后圓通的,并沒有見到“冥頑不化”。
另外,這篇文章還告訴人們,如從政治角度去深察,會看到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財產和權力再分配的斗爭。比如,從國際上看,當時諸侯各國在爭奪霸權,秦欲伐趙等等,就是一例。齊索“質”出兵,本質上,也是為了在趙國取得某種特權。
從國內看,文中涉及趙祖建國后的“三家分晉”,及其分晉后,三世難繼封侯等事,也說明了這一點。從王室內部來說,趙太后之所以封幼子為豐腴之地的“長安君”,為的也是使其牢固地繼承既得財產和權力;而左師公拼命勸說太后“質子于齊”,也何嘗不是著眼于使其“有功于國”,便于“自托于趙”。至于觸龍在諫辭中,談及遠嫁燕王的“燕后”,也是以“子孫相繼為王”,為其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
至于對觸龍的若干見解,如何評價,大家可以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分析、去評判。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羅隱·荊巫
下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劉知幾與《史通》·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