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誠信
誠信,即誠實,講信用。它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優秀傳統美德之一。誠實是指一個人的言行和內心思想相一致的良好的道德品質。誠實的根本特征在于實事求是,在于對人、對事情持誠心誠意的態度。誠實的對立面是虛偽、欺騙。而是否守信用,則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標準,守信用的人被稱作“信士”,是有德君子;背信棄義的人,人們視之為不可與之交往的小人。講誠信,成了人格美的體現。許慎《說文解字》:“誠,信也。”“信”字從“人”從“言”,從字面上看就是人言為信,也就是真誠無欺,講求信用,信守不渝。《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正是所謂“至誠通天”。如果沒有了“誠”,就根本談不上會有忠臣、孝子、真朋等等。中國自古“誠”與“信”的含義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人還把“信”列為“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并用它來調和“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尤其是用它來作為“朋友”一倫的道德準則。孔子在《論語》中說過“朋友信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曾強調過“朋友有信”。所以,無論處世待人,還是治理國家,誠實和守信都是必須遵循的守則。
《論語》記載了子貢向孔子請教關于為政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就是要“信”,即取信于民。不失去百姓的信賴和擁戴,否則國無以立。唐代的著名賢相魏徵在上書唐太宗時也指出:“君之所保,唯在誠信”。可見,以誠信治國一直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在處世待人方面,從古至今,更是強調以誠相待。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重然諾”等,即是此意。曾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唐代大詩人李白也說過“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錯刀是古錢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諾重于千金”。古往今來,說話算數,誠實不欺的例子屢見不鮮。
清代的蔡璘是重承諾的典范。蔡璘的一位朋友寄放蔡璘家千金的財物。不久,朋友死了,蔡璘將全部財物還給了朋友的兒子。兒子毫不知道這筆“寄千金而無券”的財物,蔡璘笑著說:“券在心,不在紙,爾翁知我,故不語郎君。”這種在人死無對證的情況下還堅還亡友寄托之財的行為,正是誠信無欺,“受人之托,終人之事”的美德的表現。三國時期吳國的卓恕,為人篤信,言不宿諾,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他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和雷電冰雪,也仍舊如期到達。有一次,他從建業回會稽,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他什么時候返回,他回答說:“×日當再來拜見。”到了那天,諸葛恪擺宴等候卓恕。赴會的人都認為,從會稽到建業相距千余里,一路上很難說不會遇到什么風險,如何能一定如期到達?誰知,卓恕真的到了,令所有的人都很驚詫。卓恕成了“說得便須行得”的好榜樣。言行相應則為君子;言行相詭則為小人。理想的人格就是通過仁人志士們的忠勇信義的德行來確立的。唐代盧照鄰有一句詩:“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講的就是守信用的理想道德。誠信是處理好人與人關系的良好準則。雙方交往以彼此守信為基礎。儒家講“貴信”、“尚信”,而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之一的中華傳統道德更是把誠信作為一條重要的美德沿襲下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詞
下一篇:古代典籍·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