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方志
指對一個地區自然、社會、人文諸事的歷史與現狀的全面系統的綜合記錄。秦漢時期稱之為圖經、圖記等。從現存的《沙州圖經》、《西川圖經》殘卷來看,唐代圖經的體例、類目已有區劃、官署、河流、驛道、學校、寺廟、古跡、歌謠等項,已形成一個完善的地方志體例。南宋以后,圖經這一名稱逐漸消失。中國方志的類型有主體與支流之分。主體類型主要是按行政區劃而定,全國性的叫“一統志”,如《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省的叫“通志”,如《河南通志》等;州、府、縣、鄉、鎮也各有州志、府志、縣志、鄉志和里鎮志;此外還有衛志、關志、鹽井志、土司志等。支流類型就自然對象分則有山志、水志、湖志、塘志、河渠志等,就人文對象而分,則有書院志、古跡志、寺觀志、游覽志、路橋志等。另外記一方之瑣聞、軼事,也兼及政治、經濟、文化的雜志也屬此類。
中國方志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體例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有一個逐漸定型化的過程。《尚書》中的《禹貢》記載了戰國前的方域、物產、貢賦等,被認為是方志的雛形。還有一部《山海經》記載遠古時的山川、形勢、物產等。班固寫《漢書》時,特辟地理志。東漢初有一本《南陽風俗記》專記漢光武帝劉秀故鄉的風土人情,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惜已佚。現存最早的一部是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華陽就是華山以南,今天的四川。此書詳細記述了這一地區的沿革、風土、人物、習俗及豪門大姓。隋唐時天下一統,朝廷詔令編寫地方志。隋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記》、《諸州圖經集》,唐代有《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后因圖亡,改名為《元和郡縣志》,都是由中央編纂全國性總志。唐建中元年(780)規定各州郡每三年編選一次圖經報中央,后又改五年一次。兩宋時,朝廷也三令五申修志造圖。代表作《太平寰宇記》體例更加完備。元大德七年(1303)成《大元一統志》1300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巨大的全國一統志,為明清兩代修大一統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明代志書約一千五百余種,現存四百余種。清代是修志極盛時期,乾嘉之際三修《大清一統志》,形成全國上下修輯方志的高潮。政府還明確規定各省、府、州、縣60年修一次,故保存至今的達5500種之多。
方志的特征有四:
(一)地方性。所謂地方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有特定的空間范圍;二是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方志既是地方性的文獻,所以無論記人、記事、記物都不能脫離本鄉本土,事事要緊扣地方,“審名以紀地”,“據地以書人”,反映“一方之情”。方志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風俗以南北而異”,各地情況互不相同,不能沒有記載各地情況的書。方志的能事就在于反映地方特色。范成大《吳郡志》突出了蘇州古城“池館林泉號稱吳中第一”的特點;(乾隆)《永清縣志》詳載了女真族賈氏漢化的過程;(乾隆)《豐潤縣志》著重介紹了當地的桃花針、豐胰、麥笠和綆酒;《黔書》著力于貴州的少數民族人物;《遵義府志》則記載了山東柞蠶傳入后遵義府綢發展的盛況。這些方志都注目于當地有標志性的事物,寫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
(二)時代性。方志以記當代為主,故有“隔代修史,當代修志”之說。每部方志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時代的烙印,標明其時代特征。以貴州的幾部志書為例,(道光)《貴陽府志》反映的是清代貴陽城的情景,(民國)《續安順府志》反映的是新舊時代更迭時期安順的情景,而《遵義新志》則反映了抗日時期遵義的景觀。可見,志書產生的時代不同,它的時代特征也不一樣。借助方志的時代性,可連續考察一個地區的歷史和現狀,總結經驗,以利于各方面事業的發展。
(三)綜合性。地方志記載的范圍雖限于一個區域單位,即所謂一邑之小,但其內容卻極為廣泛。從縱的角度看,既記古又記今;從橫的角度看,既記自然、地理,又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還記社會風土人情、人物,不僅是有關自然科學的“博物之書”,而且是一地社會科學的“一方之全書”。
(四)實用性。方志具有紀實性的特征。舊時許多志書的“凡例”,差不多都有要求紀實的條文。例如《嘉靖永豐縣志》就有“三不書”的規定:凡無考者不書,物無用之泛者不書,仙釋無稽不書。對志書的紀實性要求,是同方志的史鑒性一致的。因為志書要為國史所取裁,給地方官提供資政輔治的參考材料。如果所記載的內容無證,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失去了史鑒經世的意義。
正因為方志具有如上一些特點,所以它的功用也是多方面的。近代有人把地方志的功用總結為六條:一是社會制度之委曲隱微不見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二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姓氏;三是遺文佚文散在某部者,賴方志然后能以地為綱有所統攝;四是方志多詳物產稅額、物價等事實,可以窺見經濟狀態之變遷;五是方志多詳建置興廢,可以窺見文化升降之跡;六是方志多詳族姓之分合、門第之隆衰,往往可與其他史實互證。方志的價值還有許多,所以至今各地仍在組織人才編寫地方志。總之,中國地方志是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籍。其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數量之巨大,作用之廣泛,世界各國無與倫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上一篇:古代典籍·新唐書
下一篇:歷代農民起義·方臘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