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勝仲《葛勝仲》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葛勝仲(1072—1144),字魯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宋史》作丹陽人,誤。丹陽是其晚年寓居,見本集卷二十一《里中無居寓丹陽縣書懷》)。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士。元符二年(1099),官杭州司理參軍。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為兗州教授。崇寧二年(1103),入為太學正。大觀元年(1107),充提舉議歷所檢討,兼宗正丞。二年,遷禮部員外郎,以事責知歙州休寧。政和三年(1113),召復原職。四年,擢國子司業。六年,除國子祭酒,以言事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宣和元年(1119),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彥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鄧州,以在湖州時忤朱勔,落職食祠祿。高宗建炎四年(1130),起再知湖州。紹興元年(1131),致仕歸。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謚文康。
【傳記資料】
《宋史》卷四四五本傳
周麟之《海陵集》卷二十三《葛文康公神道碑》
《丹陽集》卷二十四附錄章倧《宋左宣奉大夫顯謨閣待制致仕贈特進謚文康葛公行狀》
【年譜】
王兆鵬《葛勝仲、葛立方年譜》(見《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著述】
葛氏有《丹陽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神道碑》)。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別集類著錄《丹陽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另有《考古通論》六十卷(《神道碑》)。均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丹陽集》二十四卷。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歌詞類著錄《丹陽詞》一卷。
【序跋】
毛晉汲古閣本《丹陽詞》跋:魯卿,常之,雖不逮李氏、晏氏父子,每填一詞,輒流傳絲竹。然紹興、紹圣間,俱負海內重望。其詞亦能入雅字。常之《歸愚詞》,余梓行既久,復訂《丹陽詞》一卷,以公同好。如魯卿出處大略,已詳鴻慶序中矣。海虞毛晉識。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丹陽詞》一卷。宋葛勝仲撰。勝仲有《丹陽集》,已著錄。其詞則《書錄解題》別載一卷。此為毛晉所刻,蓋其單行之本也。勝仲與葉夢得酬唱頗多,而品格亦復相埒。惟葉詞中有《鷓鴣天》次魯卿韻觀太湖一闋,此卷內未見原唱,而此卷有《定風波》燕駱駝橋次少蘊韻二闋,葉詞內亦未見。非當時有所刊削,即傳寫佚脫,至《浣溪沙》三首,在葉詞以為次魯卿韻,在此卷又以為和少蘊韻,則兩者必有一訛,不可得而復考矣。其《江城子》后闋押翁字韻,益可證葉詞復押宮字之誤。《鷓鴣天》生辰一詞獨用仄韻,諸家皆無是體。據調當改《木蘭花》。至于字句訛闕,凡《永樂大典》所載者,如《鷓鴣天》后闋,“懽華”本作“懽娛”;第二首后闋,“紅囊”本作“紅裳”;《西江月》第二首后闋,“禜途”本作“榮途”;《臨江仙》第三首后闋,“擂鼓”本作“釂鼓”;《浣溪沙》第二首后闋,“容貌”本作“容見”;《驀山溪》第一首前闋,“裋服”本作“袨服”,“摸名”本作“摸石”;第二首后闋,“橫石”亦本作“摸石”;第三首前闋,“使登榮”本作“便登榮”,“隨柳岸”本作“隋岸柳”;《西江月》第三首后闋,“鱸魚”本作“鱸莼”;《瑞鷓鴣》后闋,“還過”本作“還遇”;《江城子》第二首后闋,“歌鐘”下本有“卷簾風”三字;《蝶戀花》后闋,今本作二方空者,本“黃紙”二字,“龍濩”本作“龍護”;《臨江仙》前闋,“儒似”本作“臞仙”;第二首后闋,今本缺十二字,本作“憑誰都卷入芳樽,賦歸歡靖節”二句;《醉花陰》前闋,“凍拚萬林梅”句,本作“凍枿萬林梅”;《浪淘沙》第二首后闋,“關宴”本作“開燕”;皆可證此本校讎之疏。又《永樂大典》本尚有小飲《浣溪沙》一首、九日《南鄉子》一首、題靈山廣瑞禪院《虞美人》一首,為是本所無,則訛脫又不止字句矣。
【總評】
吳梅《詞學通論·概論二》:魯卿與常之,亦如元獻、小山也。然門第譽望,可以齊驅。至論詞,則虎賁之與中郎矣。魯卿以《驀山溪》、《天穿節》二首得盛譽,其詞亦平平,蓋名高而實不足副也。
上一篇:葛立方《春光好》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葛勝仲《江神子》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