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臺灣軍民的抗日斗爭
甲午戰后臺灣軍民反抗日本入侵臺灣的斗爭。《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臺灣,清政府割讓臺澎,引起臺灣軍民的強烈氣憤和反對。1895年5月2日,清廷在批準《馬關條約》的同時,下令臺灣巡撫唐景崧撤回北京。唐景崧拒絕回京,并對臺防務作了部署。臺灣愛國人士丘逢甲一面提出“人自為戰,家自為守”的口號,一面提出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主張。臺灣官紳以全體居民名義,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并推選唐景崧為總統,改臺灣巡撫署為總統府,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年號為“永清”,寓永遠隸屬清朝之意。5月28日,侵臺日軍由三貂角登陸。6月2日晚日軍第一中隊進至瑞芳四面高地,受到守備劉燕部炮兵的阻擊,給日軍以較大殺傷。經過激戰,瑞芳失守。次日基隆失守。4日,唐景崧逃往淡水,于6日乘船內渡,臺北在6月7日為日軍所占,臺灣民主國敗亡。臺灣民主國是臺灣愛國官紳為了反對割臺,阻止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求得保全祖國領土完整的一次嘗試。它對于推動和組織臺灣的抗日斗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6月14日,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由基隆進入臺北,設立臺灣總督府。臺灣廣大軍民拿起武器,公推愛國將領劉永福為首領,同日本侵略者開展武裝斗爭。當時昔日的抗法名將劉永福領導的臺灣抗日隊伍,大體由三部分人組成:以吳湯興、徐驤等為首的臺灣人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民團;黑旗軍;臺灣知府黎景嵩等人組織起來的新楚軍和愛國士紳募集的鄉勇。6月中旬,日軍由臺北南犯,先后在新竹、臺中、彰化、云林一帶遭到臺灣軍民的激烈抵抗。副將楊載云于臺中門戶新竹英勇抗戰月余,先后二十余戰,殺敵甚眾,終因力量相差懸殊,新竹失守。8月,劉永福派前敵營務處吳彭年與臺灣義軍徐驤的先鋒營抗擊日本軍于大甲溪,給敵人以重創,后由于漢奸出賣,義軍后路被切斷,大甲溪失陷。其后,日軍攻占臺中,徐驤、吳彭年率部退往彰化。劉永福令各軍在彰化境內擇大溪扼守,并據守八卦山。8月27日,日軍分多路進攻八卦山。雙方激戰一天,日軍仍不得進。夜晚,敵人收買漢奸作向導,從山谷僻徑爬上八卦山。抗日軍民用土槍土炮和日軍進行一場血戰,傷亡很重,但寸土必爭,毫不退卻。吳湯興和吳彭年先后犧牲,軍士傷亡殆盡,民團也死傷過半。徐驤率民團余部且戰且退,突圍南走。日軍占領八卦山后,彰化城陷。
9月初,劉永福重新組織力量,反攻云林、苗栗、彰化等失地。劉永福指揮親軍七星營、鎮海軍、吉林炮隊和義軍聯合作戰,云林、苗栗相繼克復,直搗彰化。抗日軍隊在餉械方面的困難卻越來越嚴重,而清廷卻嚴令阻禁大陸同胞進行支援。彰化圍城義軍連日饑餓。9月下旬,抗日軍隊在彰化戰斗中失敗。日軍四萬余人大舉進犯。而抗日軍民卻彈盡糧絕。10月間日軍再陷云林、苗栗、嘉義,徐驤陣亡,七星營全部犧牲。劉永福在臺南率軍拼死抵抗。18日臺南糧絕,守軍潰散,劉永福乘英船逃回廈門。劉永福領導的保衛臺灣的斗爭失敗了,但是在臺灣軍民浴血奮戰的5個月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他們的英勇斗爭永遠彪炳于史冊。
上一篇:歷代改革變法運動·南京臨時政府文、教、禮俗改革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