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元史
210卷。紀錄元朝太祖至順帝十四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宋濂(1310~1381)、王祎(1322~1373)主編。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歷史學家、文學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他輔助朱元璋有功,與劉基、葉琛、章謚并稱為“四先生”。著有《宋學士文集》。王祎字子允,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明初歷史學家、文學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著有《王忠文公集》。因《元史》成書倉促,且出于眾人之手,紕漏很多,歷來為學者們所非議。他們對《元史》的主要批評是:抄襲舊文,失于剪裁;內容重復,史實疏舛。因此,魏源擬《進呈〈元史新編〉表》,認為《元史》“在諸史中,最為荒蕪”。盡管存有上述缺點,但從史料的角度看,還是有很大的價值。因為《元史》的本紀部分,除順序一朝外,均是摘錄歷朝實錄而成,而元代實錄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貨》、《選舉》、《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時虞集主修的《經世大典》,該書詳細記載了元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這部著作在明朝永樂年間即已散佚,清初修《四庫全書》時,已不可得見。只有少量內容零星地散見于《永樂大典》中,又因顛倒割裂,無法重編,這些不存或遺散的史料,幸賴《元史》將其內容保存下來。《元史》的列傳,取材于元代官修的傳記和元人的碑銘、墓志、行狀、家傳等。官修的傳記已不存在,某些家傳、墓志也不復存在。后人對這些人物的事跡只能通過《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傳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視的資料。前人指責《元史》成書草率,對原始資料多有摘抄,這是因為纂修者違反了封建史書的慣例,沒有刪去儒家學者認為不屑一提的史實。其實,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會內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這種編撰方法而被記載、保留下來。另外,作為史料來說,《元史》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據的原始資料的面貌,比經過大量加工潤飾的正史更有價值。
《元史》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這個最早的版本被稱為洪武刻本。嘉靖時南京國子監用洪武舊版重印,補刊了損壞的版頁,為南監本。從萬歷二十四年(1596)開始,北京國子監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為北監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監本重刻《元史》,稱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重刊《元史》,并對書中譯名進行了錯誤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種版本中最壞的一種。道光四年(1824),又對《元史》作了進一步改動,重新刊刻,這是道光本。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殘洪武本和南監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錯誤。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元史》標點校勘本,以百衲本為底本,校對了北京圖書館藏原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44卷殘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參考前人成果,從而使多書文中的訛誤倒脫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成書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遺》,解縉作《元史正誤》,可惜今已不傳。之后不斷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書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續編》、清代邵遠平的《元史類編》、魏源的《元史新編》、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曾廉的《元書》,民國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兒史記》、柯紹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元史》的地位。
上一篇:小說·儒林外史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