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韓非子
戰國末期韓國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教育變革家。為荀子的學生。他總結了戰國以來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認為儒家那一套“禮樂詩書”的教條和“仁義孝悌”的道德是“亡國之言”。因此,他主張定法家于一尊,嚴禁其他學派的思想影響。
在教育方面的主張有:①治國“以法為本”,取締“二心私學”。認為當時盛行于世的私學與封建統治者是二心的,是實行“法治”的絆腳石,禁止辦私學,禁止思想、結社和言論的自由。②培養智術能法之士。韓非指出,這種智術能法之士的標準有二:一是對封建君主毫無二心,能“去私曲,就公法”(《韓非子·有度》),為封建制度竭誠效力的“賢臣”和“良將”。二是具有“遠見而明察”,“剛毅而勁直”(《韓非子·孤憤》)的品質。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廢除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以現行封建制的法令、政策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反對照搬古代帝王的言論而行事的人,主張選拔那些忠于“法治”路線和明法、執法的官吏擔任教師。④韓非還提出了一套適應封建專制主義需要的教育和教學方法。他從“性惡論”的觀點出發,認為父母和教師的“恩愛之心”不起作用,只有“威嚴之勢”才能有效。這種錯誤認識,最終導致他片面強調封建體罰。
在求知方面,韓非無情抨擊儒家的“愚誣之學”、“妄發之說”;主張講求“功用”實效,注重參驗實據。韓非的教育思想是為其“法治”路線服務的,有限制學術交流的繁榮和阻滯文化教育發展的一面,但他倡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形成一套學吏(或稱師吏)制度,促使全國的教育納入官學的軌道,對當時的封建制有推進和鞏固的作用(參見“韓非”條。)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韓非
下一篇:繪畫·顧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