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xué)術(shù)流派·鄭和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云南昆陽人。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曾祖拜顏、祖父哈只和父親哈只都信奉伊斯蘭教,曾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圣。三保向往祖、父所講的外洋情況,從小就學(xué)習(xí)地理知識。13歲,被送入宮做燕王朱棣的侍童。公元1399年,跟隨燕王起兵發(fā)動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有功,朱棣即位后賜姓鄭,并升為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時稱“三保太監(jiān)”或“三寶太監(jiān)”。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勢的強盛,成祖為謀與西鄰?fù)ê茫l(fā)展對外貿(mào)易,也為到國外尋找“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的惠帝,特派遣曾出使過日本和朝鮮的鄭和出使西洋(時稱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的海洋為“西洋”)。鄭和率領(lǐng)27800人,分乘62艘船,于永樂三年(1405)7月從蘇州劉家港(今太倉瀏河)出發(fā),至福建再由閩江口出發(fā),先后經(jīng)歷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亞)、舊港(今蘇門答臘巨港)、暹羅(今泰國)、滿剌加(今馬六甲)、錫藍(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忽魯謨斯等地,于永樂五年(1407)9月返回南京,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這次航行,很多國家派使到中國訪問,鄭和成功地開辟了東南亞和南亞的航線。此后,又分別于永樂五年(1407)、永樂七年(1409)、永樂十一年(1413)、永樂十五年(1417)、永樂十九年(1421)、宣德六年(1431)出使西洋各國。
鄭和七下西洋,共用了28年時間,先后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東非等地區(qū)的37個國家,大大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鄭和下西洋,就規(guī)模及航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可其規(guī)模遠不及鄭和下西洋。其次,鄭和的船隊運用了羅盤針、航海圖等先進設(shè)備。《鄭和航海圖》記載翔實,是現(xiàn)存15世紀內(nèi)容最豐富的航海圖,也是我國地圖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部航海圖。為紀念鄭和,至今南洋各地還有不少以“三寶”命名的遺跡。中國人民為紀念他,在云南昆明建立了鄭和公園,福建長樂縣也建立了鄭和紀念館。
上一篇:杰出人物·鄧廷楨
下一篇:繪畫·鄭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