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禹殺相繇
先秦神話小說。撰人不詳。原載《山海經·大荒北經》。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禹殺相繇(yóu)”的神話,“是產生于父權制氏族社會以后”(袁珂《中國神話史》)。這段神話,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相繇作“相柳氏”,是本篇神話的異文。禹是父權制社會末期的一位部族首領,也是夏代的開國君王。在神話系統中,他是被歌頌的一個治理洪水的大神祇。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篇說唱文學——《荀子》的《成相篇》里就記敘著禹抑洪水、逐共工的神話。禹和水神共工的斗爭,想必是一場艱巨的斗爭。《禹殺相繇》的神話,“詳其文意,大約是禹治洪水神話的尾聲了”(袁珂《古代神話選·鯀禹治水·解說》)。本篇描述:禹經過一場嚴重的斗爭而趕走了共工之后,大體上將洪水平息;但余患未盡,即共工的一個臣子相繇,這個九首蛇身,食于九山的怪物,還蟠踞在昆侖山的北邊,繼續作怪。最可恨的是,他無論給什么地方一噴吐,馬上即為水澤,水澤的水不是辣就是苦,不要說人吃了會送命,就是飛禽走獸也不能在此生存下去。于是,禹又運用其神力,殺死了這個怪物。可是怪物尸血所浸潤的地方,五谷不生,又多水澤,腥臭怪味,熏得人住不下去。禹就把這些地方用泥土陻塞起來,但幾次陻塞都陷壞下去。禹干脆把那里挖了一個大池子,在池旁壘土,眾位天帝就在這里筑了好幾座臺,以鎮邪祟。那臺就在昆侖山的北邊。故事中,相繇是惡怪的形象,而禹是作為天神或大主宰的神格出現的。禹殺死相繇,為民除害的形象,表現得比較鮮明。整個作品盛贊了禹治水與除怪的偉大功業,其藝術感染力較強。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神異傳》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秦寶》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