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包背裝
書籍裝幀形式。始于北宋末,經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葉。包背裝書頁的背面同背面對折在內,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與后來的線裝書各頁相同),再用一張書衣,把折疊好的一疊散頁從前到后包裹起來,就形成了“包背裝”,也叫“裹背裝”。與蝴蝶裝相比,包背裝的書籍版心轉到了書口一側,一頁書版面之外的兩個余邊粘在書背上,這樣,展讀時就不會遇到空白,可以逐頁讀去而不間斷。包背裝在發展中經過一些改進。如書籍的書口正是書頁的版心,上刻篇名、書名、卷次、頁碼等,作用如同蝴蝶裝的書耳,查閱方便。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裝的插架辦法,書口向下壓在書架上,經常磨損后勢必導致書頁從中縫處斷裂為兩半。這樣,不僅版心上的書名、篇名等不可辨識,翻閱和展讀時又會像蝴蝶裝那樣屢遇空白。因此,人們便改用平放上架的方法,把許多書平疊放置。
包裝背
包背裝
既然是平放,書衣也就不必用硬質的材料了,這樣就出現了軟書衣。而書根上的書名、篇名之類,也就由上下直寫改為橫寫,如同后來的線裝書一樣。包背裝的書籍,要想把每頁的兩邊牢牢地粘在書背上,比起蝴蝶裝更為費事。而需要粘連的兩個外邊,版框外又總有較寬的余紙,因此有人便采用新方法,在余紙上打小孔,一般打二至三個孔,再用紙捻穿進小孔,把一冊書訂牢。這打孔穿訂的一邊叫做“書腦”,外邊再用整張的書衣包裹起來,外表依然和起初的包背裝一樣。這種經過改進的包背裝,就已經為后來的線裝打開了通路。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關漢卿
下一篇:古代典籍·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