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東漢趙曄撰。趙曄(?~約83),字長君,會稽山陰人。《后漢書·儒林傳》說他“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恥于廝役,遂棄車馬去。至犍為資中,詣杜撫受《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絕問不還,家為發表制服。撫卒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生平著作又有《韓詩譜》2卷,《詩細歷神淵》1卷,《詩道微》11卷。該書共10篇,內容主要記述春秋時吳、越二國史事。吳國自太伯至夫差,越國自無馀至勾踐。其中第1篇為吳太伯傳,第2篇為吳王壽夢傳,第3篇為王僚使公子傳,第4篇為闔閭傳,第5篇為夫差傳,第6篇為越王無馀傳,第7篇為入臣傳,第8篇為勾踐歸國傳,第9篇為勾踐陰謀傳,第10篇為勾踐伐吳傳。前5篇為吳事,又稱“內傳”。后5篇為越事,又稱“外傳”。其中記述吳越爭霸事,尤為詳盡。體例采用編年體。取材主要為《越絕書》、《左傳》、《國語》、《史記》等,此外并能備載眾說,所引文獻多為他書所不及。徐天祐《吳越春秋音注序》評價說:“曄去古未遠,又山陰人,故其綜述,視他書所記二國事為詳。”朱彝尊《經義考》也說:“《吳越春秋》作于東漢趙曄,后世補亡之書耳。大抵本《國語》、《史記》,而附以所傳聞者為之。其大旨夸越之多賢,以矜其故都。所載孔子、子貢事不可據,而其謀則在當時,游說之高者也。若胥之忠,蠡之智,種之謀,包胥之論策,孫武之論兵、越女之論劍,陳音之論弩,勾踐臣吳之別辭,伐吳戒語,五大夫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但該書亦多有后世傳說及神異之事,雜入其中,是其不足。該書原為12卷,隋以后佚失2卷,現通本多作6卷。據明代錢福序推測,所缺者或為西施去吳與范蠡去越2卷。又,東晉楊方曾撰有《吳越春秋》削繁一書,刪削該書為5卷。其書已佚,一些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不類漢文,懷疑是后人將楊方所撰的5卷析為10卷而成。版本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明弘治本影印本。清顧觀光撰有《吳越春秋校勘記》一書,據元大德本為底本,以《太平御覽》、《初學記》、《藝文類編》、《文選》、《史記》、《北堂書鈔》等進行校勘,糾正了許多傳抄刊刻中的錯誤,書后并附有《吳越春秋逸文》,可參考。
上一篇:《后村詞箋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吶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