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闕
古代一種單體建筑物,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大約在周秦時代,它只是一種立在朝廷宮殿前的木構建筑物,其功能和作用相當于“門”。《釋名》中講:“天子號令賞罰之所由出。”所以取名叫做闕。從質料上分,闕一般有木闕和石闕兩種,漢代以前木闕較多,而從漢朝起出現了石闕。從形式上看,一般也有兩種,一種是在相對的兩座臺基上分別建造單檐或者重檐的樓、觀。如現存的漢代雅安高頤闕,闕身建立在一個基座上,基礎四周雕刻出矮柱和石斗,闕身上也雕有柱子、額枋。闕身寬1.63米、高5.88米,從闕身到屋檐,中間共用了五層石塊,逐漸向外挑出。使得屋檐部分呈現出極為舒展、自然的姿態。整個闕的外形因而極其活潑。五層石塊有各種形象的雕刻,采用重檐屋頂。子闕較矮,屋頂為單檐廡殿式。闕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在左右樓臺或觀的中間用橫梁連接起來。漢代宮門都是用兩座樓觀來作為闕,因而常被稱為雙闕,如長安建章宮的鳳闕便是這種形式。闕是漢代流行的一種壯威示尊的單體建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也是封建等級的標志物,在漢代建筑群中應用極廣,因此常有“秦宮漢闕”的稱呼。
闕
上一篇:繪畫·閻立本
下一篇:繪畫·陰山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