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跑旱船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亦稱旱龍船、船燈、彩蓮船等。該舞蹈形成于秦漢時期,是從劃龍舟演變過來的。跑旱船的原意是紀念屈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身死之后,楚國人民劃船在江上尋其遺體,由此創造了陰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劃龍舟的風俗,該項活動移至陸地,就成了《跑旱船》。跑旱船多在年節喜慶日子表演,一般旱船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糊上紙,飾以彩綢、紙花,船形下部用布圍住,遮住表演者的腿腳,晚上表演,船上還要燃起燈燭。旱船一般長五至七尺,大者丈余,表演者居中,將旱船固定于腰際。跑旱船一般由雙人合演,女在船中,男在船外撐篙或劃槳,撐船或劃槳時做一些技巧性動作,如“虎跳”、“旋子”、“掃蕩腿”等,以示與風浪搏斗。女的手握船舷,與腳下步法配合,或疾駛,或搖晃,或回旋等做出在急流中行舟的動作。這一舞蹈在我國城鄉至今盛行,每逢節日,人們都要表演跑旱船。建國后,我國的藝術工作者將這一民間舞蹈經過加工、整理后搬上藝術舞臺,成為我國民族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并多次出國演出,贏得世界性聲譽。
上一篇:書法楹聯·趙佶
下一篇:舞蹈·踏謠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