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紀月方式
從現存的甲骨文與金文資料看,最初的紀月方式是以數字進行的。春秋時期有了十二地支紀月:寅,一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數字與地支為主要的紀月方式,但也存在其它的紀月方式:①以季節配月名的方法,每季中的三個月依次作孟、仲、季,十二個月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②給每月以特別的名稱,如《爾雅·釋天》中所記一到十二月依此為:陬、如、寎、余、皋、且、相、壯、玄、陽、辜、涂。《爾雅》中還記有一套“月陽”之名:月在甲名畢,在乙名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這十個月陽之名與上面十二個特殊名稱相配,便形成一種特殊的紀月方式,如一月為“孟陬”。③紀月方式也與地區、民族習慣有關,在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自己的紀月方式。
上一篇:建筑技藝·索橋
下一篇:建筑技藝·經幢